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

发布时间:2020-02-21 01:46
【摘要】: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V.S.奈保尔(1932-)是一位典型的前殖民地移民作家。他是特立尼达印度契约劳工后代,,后又移居英国。多重的身份和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奈保尔出版了三十多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其大部分作品都以浓厚自传色彩的形式记录并描述了作家在后殖民世界的生活、旅行及思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赞扬其“将逼真的叙事艺术和严正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驱使人们去认识那被掩藏的历史存在”。本论文以奈保尔后期的转型代表作《抵达之谜》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身份和复杂经历的作家在后殖民社会的旅行中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的艰辛历程。 《抵达之谜》出版于1987年,此时奈保尔已定居英国三十多年,虽然之前已有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出版,但只有《抵达之谜》才算得上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他自己人生历程与创作思想的作品。全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娓娓述说着奈保尔在英国山村的所见所闻,其间对自我的发现以及人生观的不断变化。奈保尔重新审视了其自身的身份构成,包括以特立尼达为代表的殖民文化、印度世界观以及英国性,这是一场自我身份认同的革命。他由此经历了一个对其杂交身份的由迷茫、排斥到认同的过程。小说中的“抵达之谜”也即是奈保尔如何获得文化身份之谜。本论文运用后殖民文化身份理论来进行研究探讨,最终解开抵达之谜,把抵达归纳为奈保尔获得了一种新的杂交文化身份。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奈保尔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国内国外对他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论述了后殖民相关理论以及后殖民社会环境中身份认同的危机。奈保尔经历了边缘到中心的艰苦历程,揭示了处在文化夹缝里的边缘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和无家可归的辛酸。第三章回忆记录了奈保尔从特立尼达到英国,再到印度最后又回到英国的循环旅行。奈保尔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对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和教育充满失望并决心逃离。18岁开始他就从边缘前往英国这个帝国中心去求学。后又去印度试图从母国文化中寻找自我认同,而期间又有机会回到特立尼达。但无论处在何种文化中,他都发现自己在经历身份的裂变,甚至导致了作为一个个人和作家的分离,永远也只能是旁观者。第四章分别从小说的内容和整体结构,基里科画作《抵达之谜》,和奈保尔所使用的个别意象来阐述抵达的含义。其次,分析奈保尔作为一个“个人”和一个作家的重合及抵达之感。最后,身份之谜被解开,谜底是一种新的杂交文化身份的获得。第五章是本论文的简单总结。于奈保尔而言,“抵达”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到达一个最终的目的地而停止漂泊,它更指向的是心灵最深处的呼唤和精神的归依。因此,“到达”并不是简单地对抵达之谜的回答,而是还蕴藏着更深刻的情感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4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5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6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楚姜;;不要和才子谈恋爱[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6期

8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9 尹锡南;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10 郭旭胜;启蒙抑或解构——鲁迅《复仇(其二)》与奈保尔《曼曼》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Alain Faudemay;;Examples and Reflections about the Dialogue Between Orient and Occident[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Jeremy Tambling;;全球化时代的写作与叙述:鲁迅与钱钟书(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贾颖;;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Teach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Logic and Rhetoric in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ultural Hermeneutic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Kurban Ubul;Abdiryim Raxidin;Alim Aysa;;2-D Gabor Filter based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for Uyghur Handwriting Image[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汤婷婷;;从《女勇士》到《和平老兵》(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袁f^;成长的烦恼和快乐[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凸凹;雄踞之处,未必是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丁国强;深刻的旅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本版编辑 北塔(译者) 胡朗(书评人);《奈保尔家书》VS《傅雷家书》他乡异客的父子深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伶俐;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D];重庆大学;2013年

2 缪莉;V.S奈保尔作品的文化“共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毛玲燕;V.S.奈保尔旅行写作的后殖民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周文萍;V.S.奈保尔: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与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丹;论V.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张月;论V.S.奈保尔作品中的印度“混杂人”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吕网中;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D];扬州大学;2011年

8 李运博;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德娟;论V.S.奈保尔小说中模仿者的文化身份[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丹;论V.S.奈保尔的游记文学[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1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81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