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4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5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6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楚姜;;不要和才子谈恋爱[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6期
8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9 尹锡南;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10 郭旭胜;启蒙抑或解构——鲁迅《复仇(其二)》与奈保尔《曼曼》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Alain Faudemay;;Examples and Reflections about the Dialogue Between Orient and Occident[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Jeremy Tambling;;全球化时代的写作与叙述:鲁迅与钱钟书(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贾颖;;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Teach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Logic and Rhetoric in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ultural Hermeneutic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Kurban Ubul;Abdiryim Raxidin;Alim Aysa;;2-D Gabor Filter based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for Uyghur Handwriting Image[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汤婷婷;;从《女勇士》到《和平老兵》(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袁f^;成长的烦恼和快乐[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凸凹;雄踞之处,未必是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丁国强;深刻的旅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本版编辑 北塔(译者) 胡朗(书评人);《奈保尔家书》VS《傅雷家书》他乡异客的父子深情[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伶俐;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D];重庆大学;2013年
2 缪莉;V.S奈保尔作品的文化“共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毛玲燕;V.S.奈保尔旅行写作的后殖民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周文萍;V.S.奈保尔: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与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丹;论V.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张月;论V.S.奈保尔作品中的印度“混杂人”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吕网中;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D];扬州大学;2011年
8 李运博;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德娟;论V.S.奈保尔小说中模仿者的文化身份[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丹;论V.S.奈保尔的游记文学[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8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