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411;I31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盾;;贾宝玉形象的“自传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这般心事有谁知?——试解“宝玉赠绢”之谜[J];红楼梦学刊;1987年01期
3 朱学群;《红楼梦》总体构思中的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兼论《红楼梦》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比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张志;;论贾宝玉的功名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5 周泽西;从《风月宝鉴》看《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演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6 王童;儒释道三教杂糅的末世愚顽──贾宝玉新论[J];南都学坛;1997年04期
7 张祝平;走出大观园——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J];红楼梦学刊;1998年02期
8 郭帼英;贾宝玉的“意淫”疏解[J];南都学坛;2001年05期
9 王富鹏;论明清时期新思潮与贾宝玉的女性气质[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10 张丽雅;重新认识贾宝玉形象[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涂继文;;试谈贾宝玉的养生之道[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3 朱伟杰;;谁叫你去染指忠顺亲王的男妓呢?——贾宝玉“大承笞挞”根本原因的正确解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祥;;辽海讲坛第二十一讲 《红楼梦》人物漫谈:宝玉和黛玉[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5 萧而汉;;贾府的男女大防与多姑娘[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俞润生;;《红楼梦》与中国婚姻文化[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志龙;;彻头彻尾的封建卫道士-曹雪芹(之三、四)[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李之鼎;;曹雪芹与但丁[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10 马国权;;辽海讲坛第二十讲 《红楼梦》人物赏析[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红鑫;贾宝玉口中的玉是蚕丝玛瑙[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记者 顾小萍;新《红楼梦》:贾宝玉皈依佛门[N];南京日报;2006年
3 何松;“通灵宝玉”是《红楼梦》的主线[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晟;俞玖林因“青春版”柳梦梅而红,却更心怡贾宝玉[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吴下;教育者必读之书[N];文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翁惠娟;章必功“红楼趣谈”成学术甜品[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贾宝玉在今日美国会不会是gay[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金钟振;从贾宝玉的结局看当今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N];辽源日报;2005年
9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一个贾宝玉断送整个荣国府?[N];华夏时报;2010年
10 吴革;宝玉摔玉的法理辨析[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3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D];苏州大学;2006年
5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饶道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可妍;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高月;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江权;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远洋;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范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周耀荣;两个“叛逆”的“多余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莹;贾宝玉、杜少卿“叛逆”说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梁晓萍;《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静娴;论花袭人[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2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9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