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08 16:51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叙述者之一,福克纳在现代文学技巧方面是一个成功的革新者。他着力于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悲剧或苦难的根源,而不是悲剧或苦难本身。福克纳的小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表现情感的能力,善于描写难以描述的情感:疯狂,分裂,扭曲,怪诞,以及灵魂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 变态心理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在对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作为病理学描述的同时,也必然涉及主体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承载了文化反思和对生命自由的呼吁。福克纳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利用变态心理艺术化,将悲喜剧的交融性和推理快感的猎奇性融为一体,形成了作品中的特殊美学特色。福克纳在变态人物形象的创作过程中传达了对人类文化本质的反思与批判,通过艺术真实来强化人类自省,变态形象恰是他内心渴望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精神寄托。本文通过对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人物艾米莉的变态行为及心理进行剖析,认识并反思变态心理和行为;理解和探求艺术家独特的文学写作技巧,分析其作品中变态人物的创造意图以及作家的人文忧患和作品的创新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以人文科学的基准加以界定的变态心理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形式,作者以一种特殊的心理律动创造人物形象,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完成对这种特殊角色的厚重人文关怀。分析艺术作品态心理形象的种类和特征,叙述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论述艺术形象的变态心理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首先对艾米丽在作品中的变态心理、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变态主人公艾米丽从重压之下产生的人格障碍、内心极度孤独感,以及缺失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福克纳在描写在南方传统重压下心智失常的南方女性的悲惨遭遇中,深刻地表现了这些没落家族的腐败,旧传统的瓦解以及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傍徨和痛苦的探索。同时,从福克纳对艾米丽品行怪异的性变态书写轨迹上,笔者发现福克纳突出谴责了南方传统中的淑女制度、清教妇道观对南方妇女的摧残。 第三部分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技巧和变态形象的刻画的紧密结合入手,从哥特和恐怖效应、象征手法,和叙述技巧三个方面探讨文学技巧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以及对变态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第四部分论述福克纳在创作变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的人文忧患。阐明了从人物艾米丽身上折射出福克纳的人文忧患:他的女性观点及对父权制禁锢和摧残女性的谴责和揭露。 小说的完成状态,具有一定的内涵、意味,其中包括作者的倾向、态度或情感等创作主体因素。本篇论文得出福克纳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中的特殊人物——变态艾米丽在阐明心理学意义的同时具有突破性的文学创新。小说的变态人物是福克纳对美好未来精神努力的产物,他以深刻入微、精炼、传神的笔墨揭示了这类变态人物的存在状态和潜层意识,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一些人物心理弱点的特殊和突出的范本。他发掘的病态人物形象因社会环境压抑而变态,因社会发展与主观愿望的矛盾而发展为悲剧,因性爱感情压抑变为变态的典型,这些源于生活中的变态人物显得更写实、更深刻,从而体现了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文化与传统观念共同导致的“人性畸形”。他独辟蹊径地将变态心理与其经典的创作技巧紧密结合,不仅抓住了西方社会某些普遍的、本质性的问题,而且成功地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整体过程中,擅长描写和表现人类黑暗心理具有变态人格或行为的艺术家不乏其人,如艾伦坡、霍桑、比尔斯、马克吐温等等。福克纳独到之处在于他将哥特恐怖小说和传奇手法与变态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奇般的情节用入严肃小说。哥特小说中的死亡,暴力、凶杀、性变态的情节和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同侦探推理小说的手法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以此帮助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和揭示人性深处的黑暗和扭曲。正因为这种巧妙的融合,在用哥特小说和推理小说来进行道德探索和社会批判方面,他远在爱伦·坡之上。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619593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丽霞;;语用学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芒种;2012年17期
,本文编号:2619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1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