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物语”视角下的《1Q84》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0:45
【摘要】:近十几年来,村上春树一直致力于创作具有开放式意义的物语,试图通过这种物语所具有的善的力量来对抗封闭式物语的危害,并以此践行一个小说家应负的社会职责。2009年刊行的《1Q84》作为村上春树迈进花甲之年的首部小说,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在日本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村上春树对于邪教的态度。在国内,由于中译本问世较晚,对于《1Q84》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除林少华、尚一鸥之外,鲜见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作为村上春树的一部集大成之作,《1Q84》的有效解读无疑关乎对村上春树三十年小说创作变化轨迹的整体把握,因而对于它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拙论以物语的力量为切入口,试对《1Q84》的物语构造及物语的力量展开详细论述。在绪论部分介绍了小说的内容梗概,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对物语的力量进行阐述。 第一章论述《1Q84》的物语结构。巧妙的物语结构是物语的力量得以迸发的基础和前提。在这部作品中,看似直线流淌的时间实际是以扭曲的形式前进,貌似平行推进的故事然而互有包含,仿佛真实的人物却为虚构的形象,这样的物语结构无疑为物语力量之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 第二章对《1Q84》这一大物语中包含的小物语所具有的力量进行解析,即论述主人公深绘里与天吾是如何通过创作自己的物语,成功击退恶之化身“小小人”并使自己与他人得到救赎的。第三章以《1Q84》这一大物语所具有的力量为中心加以论述。《1Q84》的力量在于暗示出:暴力乃不灭之身,即不存在旨在消除暴力的暴力,也不存在逃避暴力的场所。恶的物语虽可提供暂时的解脱却要以转让自我灵魂为代价,只有善的具有开放性的物语才能使人们得到真正救赎。 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遥不可及的人生理想,孤独焦躁的生存状态——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村上春树以其特有的方式承担起小说家的责任。在视觉图像表达占绝对优势的今天,依靠语言的力量来开拓新的表达领域尤为艰难,村上春树却屡屡知难而上,不断找寻着来自新的方向的语言以及用那些语言叙述的焕然一新的物语。环境变了,规则变了,唯独不变的是村上作品带给读者的震撼、感动、启示与想象力——这便是物语的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树林;井·水·道──论村上春树文学中的老子哲学[J];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2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3 光华;;村上春树与音乐——《挪威的森林》中的音乐[J];校园歌声;2006年10期

4 ;东京奇谭集[J];健康天地;2006年24期

5 罗屿;;马拉松者村上春树[J];新世纪周刊;2008年27期

6 赖明珠;;这个字村上春树会不会用?[J];明日风尚;2009年05期

7 孟庆枢;;解读村上春树的思考[J];东方丛刊;2010年02期

8 ;编者的话[J];译林;2010年04期

9 余荽;;村上春树悖论[J];电影世界;2007年17期

10 禹帆秦;;跑步是心灵的阅读与书写[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嘉韵;;《宇治拾遗物语》的特征之我见——围绕孔子故事流传与演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卢娟华;;悠悠寸草心——论胡辛创作的故园情结[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6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宏;;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使用特征[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郭木,

本文编号:2620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20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2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