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

发布时间:2020-04-12 15:14
【摘要】: 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以多重体裁并置多重叙事话语,一方面以虚构的弗洛伊德个案分析拼贴出小说的精神分析话语,一方面以真实的纪实档案再现纳粹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集体屠杀之一:巴比亚大屠杀。 本文作者认为:《白色旅馆》的后现代创作手法及题材是对于二十世纪历史的反省,在文本由虚构介入历史、进而介入后现代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托马斯分别以虚构、精神分析和纪实性历史档案这三重话语,反思了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独特且无法表现的事件:大屠杀。通过将精神分析的话语与历史的话语相结合、并将小说虚构的话语与纪实档案相结合,小说发人深省的传递出,也许弗洛伊德有能力让一个精神扭曲的人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和动荡,他却-样的无能为力,因为纳粹大屠杀的发生无疑直接指向人类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排他性。 人类在历史的动乱中所受的痛苦是恐怖的,而更恐怖的是人类无法在自己的受难中看到任何转变的希望。通过三重话语的层层递进,本文作者力图表达,在回顾大屠杀的过程中,托马斯以历史的话语指出大屠杀源自现代性的不足,以精神分析的话语反思大屠杀无以名状的恶。但他最终以其作者自身的话语暗示出,也许人类尚有抚慰伤痛并得到救赎的希望:即使在历史的死亡阴影之下,先在于理性的、由心而发的爱若能够被保存下来,将成为抹除人心与历史中死亡本能的希冀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陆川复合聚焦下的“南京”镜像[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王星渊;;浅析心理层面的《辛德勒的名单》与《丧钟为谁而鸣》[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3 ;眼界[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4期

4 何建明;;最后的斗争——红岩革命烈士牺牲现场实录[J];中国作家;2011年16期

5 沈崴崴;;犹太的命运 人性的迷途[J];博览群书;2011年08期

6 楚冰;;2005娱乐大盘点——他们如此相似[J];黄金时代;2006年01期

7 ;一周人物[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4期

8 ;外刊封面[J];文史参考;2011年07期

9 王士强;;“红色美学”的生成:对读《红岩》与《在烈火中永生》[J];长城;2011年07期

10 ;档案解密:1940年卡廷大屠杀是斯大林下的令[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玉玲;;日本帝国主义对辽宁人民大屠杀的暴行[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李蕊珍;;震惊淞沪的日军青东大屠杀以及抗日军民的殊死斗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天锡;;从泉州侨乡族谱看海外华侨的不幸遭遇[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幻洲;;五卅情缘[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6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傅波;;平顶山惨案与日本的罪责意识——平顶山惨案72周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8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建漳;;从叙述文本到历史经验——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发展[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经盛鸿;;不屈的南京民众——沦陷时期南京市民的自发抗日斗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艾君 杨瑞茹;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大屠杀[N];中国国防报;2009年

2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卢山;“深喉”浮现:是小安达尔下令干的[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纪念大屠杀史料上网[N];光明日报;2011年

4 布尔斯·基拉姆(美)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真相[N];世界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平客;“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N];南方周末;2010年

6 韩玉;纳粹大屠杀死难者在社交网站“复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郭长刚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纳粹大屠杀”教育的开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王晓郡;刚果(金)再次发生大屠杀[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李新烽;大屠杀本可避免[N];人民日报;2004年

10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3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4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5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6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曾传芳;叙事策略与历史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葛淑珍;犹太人抗击“否认纳粹屠犹”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2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4 邹芝;英国绥靖政策再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志鑫;维希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及原因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蔡玉文;去神话与“另一种”记忆中的“大屠杀”[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潘明慧;东西方在大屠杀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王灵辉;从大屠杀到消费者社会:齐格蒙特·鲍曼社会理论中的陌生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美玲;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状况之探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罗英梅;转喻与表征—《辛德勒名单》中“大屠杀”的阐释[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4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24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d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