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消失的符号》中惊悚氛围的预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21:04
【摘要】:《消失的符号》是美国著名惊悚小说家----丹布朗(Dan Brown)的最新力作,发表于2009年9月15日。作品一经发表,就得到了美国媒体及世界各地读者的高度评价并引起轰动。本论文应用语言学预设触发语的相关理论、关联理论、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图式论来分析这部惊悚小说中惊悚氛围的营造及其效果。 预设是分析某一特定文学效果的一个有效视角。以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将重点集中在句子层面上来分析,而很少上升到超句或是语篇的层面上。不仅如此,预设在更多情况下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喜剧效果的,用于分析惊悚氛围的亦十分罕见。但近来语言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在这两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这使得本研究具备了借鉴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创新的可行性。 作为预设现象的核心,莱文森(Stephen C. Levinson)所归纳的十三种预设触发语为本文在句子层面上进行惊悚氛围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基础。根据推理交际中的最佳关联原则,读者可以根据预设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小说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在超句层面上,一组预设往往能够提供足够的能够激活一个图式的信息。另一方面,预设信息在心理空间里的漂移又很好的解释了预设是怎样填补被激活的图式中的空位,或者说包含预设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如何被一个激活的图式作为额外信息所吸收的。 本论文通过对小说《消失的符号》中惊悚氛围在句子和超句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分析发现: 一、句子层面:作为句子层面预设分析的两个角度之一,词汇触发语在触发预设信息的同时往往也能将此信息打上自己的烙印,使预设信息以特定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定冠词、不定冠词以及叙实动词是三个被运用最为广泛的词汇预设触发语。被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所触发的预设信息为小说中虚拟世界的塑造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信息。正是基于此预设触发语的运用,小说作者得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成功地创造了语境效果。而借助于叙实动词,小说叙述者巧妙地运用预设信息表达出了小说人物的意识思想和信念。超现实的情节描写通过这些信息在读者的脑海中以预设信息的形式展现,会使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作用,使其阅读更加投入有效。 而在句子层面的另一角度,句法触发语将更多的信息联系起来,句法特点同时赋予了预设信息以独特的表达方式。问句和时间从句是被运用最为频繁的两种触发语。伴随着问句触发语,被触发的预设信息总会被附加上一种不确定感,这样就会使读者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上同时搜寻最佳关联,由此使放松和紧张的两种情绪掺杂在一起。由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隐含的预设信息可能会使读者在第二时间找到最佳关联,但也往往会因此而产生猝不及防的效果,从而使得惊悚氛围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超句层面:多个预设信息可以激活一个相关的图式,而这个图式一旦被激活便会去吸收包括预设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在一组预设的联合作用下,一个图式被激活。这一被激活的图式会对整个语篇语境氛围的塑造产生影响。而在信息被图式吸收的过程中,预期以及意外信息的出现也会给读者造成紧张和放松不同的心情,从而制造出惊悚的效果。 总而言之,本论文应用预设触发语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美国惊悚小说《消失的符号》中惊悚氛围的营造,其目的在于对解释预设机制在两个不同层面如何对惊悚氛围产生影响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作者希望本研究结果将会对其他语篇层面的预设研究有所帮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读者理解赏析此类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石乔;英汉语用预设与信息中心对比[J];外语学刊;1999年04期

2 吕世生;语用前提对称与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英译本译例分析[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3 刘宇红;预设投射研究的Karttunen模式与Fauconnier模式[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4 陈家旭,魏在江;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5 丛日珍;;预设在戏剧文学语篇中的语用效应[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6 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7 余玲丽;;元语用分析调核提示预设命题成分[J];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8 张克定;语用预设与信息中心[J];外语教学;1995年02期

9 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10 徐锦凤;略论前提的共知性和可取消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9期



本文编号:2640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40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