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身份的疏离与认同—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解析
本文关键词:族裔身份的疏离与认同—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作家之一。199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族裔的生存现状,而且更体现出作者对于美国黑人族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切忧虑——“跟众多黑人作家的控诉性写作不同,莫里森更多的是关注黑人群体内部怎样获得精神幸存”[1],美国黑人的“精神幸存”无疑是基于黑人族裔文化传统的文化延续。换言之,莫里森的创作更侧重于以黑人族裔文化传统为依托的精神回归与重建。本文从黑人女性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将莫里森早期四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归类定位,并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结合莫里森自身的文化立场分析了作家本人对于美国黑人族裔文化未来的展望。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地介绍了莫里森的创作概况,并对国内外关于托妮·莫里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笔者选题的理由和依据。第一章分析了莫里森作品中女性作为族裔文化身份的背叛者形象。这一类女性形象往往因无法承受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力而丧失了自我主体意识,从而背叛了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也因此破坏着黑人族裔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分析了莫里森作品中女性作为族裔文化身份的捍卫者形象。这一类女性形象完好地继承了黑人族裔文化,明确了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希望能够将黑人的文化发扬光大。但因为她们对白人主流文化的绝对抵制,又使其蒙上了一层极端保守的色彩,阻碍了黑人族裔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第三章着重分析了莫里森作品中族裔文化身份的茫然突破者这一类女性形象。这一类女性往往意识到了单一身份的局限性,而不再把自我囿于族裔身份内部来认识自己。她们拥有强烈的双重意识,试图突破双重身份的局限,然而因为她们的尝试具有盲目性和摇摆性,所以也并未能取得成功。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分析了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不同族裔身份认识对于黑人族裔文化的意义所在,并结合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所寄予的期望与莫里森自身所受教育的背景,以此来发掘莫里森对于美国黑人族裔文化未来发展的展望。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莫里森期望美国黑人女性既不能抛弃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也不能局限在族裔文化传统之中固步自封。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与传递者,美国黑人女性应该寻找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肯定并吸收异质文化以构筑新的种族文明来适应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新时代。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女性 族裔文化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5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12
- 二、国内研究现状12-13
- 三、选题理由13-15
- 第一章 族裔文化身份的背叛者15-23
- 一、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的背叛者形象15-21
- (一)暴戾的母亲——宝琳15-18
- (二)被剥夺的母亲——露丝18-19
- (三)花瓶里的母亲——海伦娜、奈尔19-21
- 二、背叛者:双重话语权压迫下的自我迷失21-23
- 第二章 族裔文化身份的捍卫者23-29
- 一、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的捍卫者形象23-26
- (一)没有肚脐的人——派拉特23-25
- (二)乳汁不绝的人——特蕾丝25-26
- 二、捍卫者:退避下的极端保守26-29
- 第三章 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的茫然突破者29-37
- 一、黑人族裔文化身份的茫然突破者形象29-34
- (一)面临选择的“文化孤儿”——吉丁29-31
- (二)个人之于传统的“叛逆者”——秀拉31-33
- (三)觉醒的“失语者”——科林西安丝33-34
- 二、突破者:双重意识下的自我选择34-37
- 第四章 女性族裔身份认同的文化意义37-43
- 一、莫里森自身的文化立场37-39
- 二、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化立场的再思考39-42
- 三、美国黑人族裔文化的时代选择42-43
- 结论43-45
- 注释45-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卓;;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3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4 张琼;;稽远钩沉 意义深长——维尔纳·索勒斯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5 朱全红;“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J];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6 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陈广兴;;“真实”的谎言——从《抹除》看美国族裔文学的困境[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9 华莹;;《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彭卓丽;曾艳钰;;从族裔散居角度看华特·莫斯里《黑人贝蒂》中的文化融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晶安;论当代英国散居族裔的身份焦虑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族裔身份的疏离与认同—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