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金克己与中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0-06-15 10:13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高丽文人金克己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生活在高丽武臣政权时期的金克己是一位赋有创作天赋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所创作出的诗文很多但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当时高丽文坛的高度重视。可他去世以后他的诗文却慢慢开始得到重视。崔氏政权的首领崔t@特别喜欢金克己的诗文,所以他命令文官们收集金克己生前所创造的所有诗文并把它们编辑成多达约135卷~150卷的《金居士集》。 但非常可惜的是《金居士集》没有能够流传到现在。只有金克己的一部分诗文可在《东文选》,《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补闲集》,《三韩诗龟鉴》中找到。这些都是宝贵的文献资料。 通过金克己诗文可以看出他性情善良从小就喜欢读书,心中满怀远大的理想。但金克己本尘表人厌恶世俗的繁琐礼教喜欢隐遁在山水间。在游山玩水时他经常吟唱出山水的美丽,自然的奇景。具有爱民意识的他非常能体谅农民们的辛苦。常常咏出现实中的农村来说明农民们的生活现状。 通过考察金克己的创作倾向可以把他的诗文分类成一下四种。 一.接受中国历代人物生平逸话的诗文。 二.接受中国典故的诗文。 三.接受中国诗句或诗语的诗文。 四.所创作出的意境跟中国诗的意境相同的诗文。 根据以上分类可看出金克己在作品中接受中国历代人物生平逸话是想通过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心声。接受中国典故是为了更好的咏出自己所吟唱的对象而进一步提高诗文的表现力。在接受中国诗句或诗语时金克己没有盲目的抄袭和引用。而每一次的引用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目的性和象征性。在金克己的作品中可以找出跟中国诗的意境相同的诗文是因为那些中国诗人和金克己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相同。在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中国诗文对金克己诗文的影响。 通过以上考察了解到了金克己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程度也看出了在高丽汉文学当中的金克己高深造诣。还以金克己为例了解到了当时高丽文人的汉文学水平和他们所向往的理想。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3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勤;;鲁迅《过客》语境差的审美价值[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吕雪梅;;论上巳习俗对晋代文人及其创作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锦;陈家起;;探析竞技篮球比赛中的美学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5 陈后亮;;怪诞也是一种美吗?——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付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行宫》的翻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5期

7 秦永禄;;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美育渗透论析[J];大众科技;2010年01期

9 刘作晶;吴瑕;;宋词思想内容的“缘情”与“言志”[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10 魏玲玲;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汉字的处理艺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璋;段嵘峰;刘晗;;在地学科普中探索“地学艺术”之路[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晴晴;闻一多的《诗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何志芳;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浩军;信息亭模块化设计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林霓;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学洁;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清;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对当今美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士涛;再论文本世界的基本问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14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4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