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形态流变—取法文类学

发布时间:2020-06-17 01:25
【摘要】: 本文拟以文类学的方法就科幻小说这一文类传入中国后发生的形态变化系统地作深层次的探讨。 近几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包括晚清启蒙民智用的“科学小说”和八十年代受欧美影响一度兴起却又受到意识形态冲击的“科幻小说”在内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和翻译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一定程度的关注。日本的樽本照雄和武田雅哉也孜孜不倦地挖掘和整理着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文本,使得我们对历史上出现过的主要的科幻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令人讶异的是,虽说科幻小说的创作、翻译和评论已历经岁月,但在中国几乎所有人对科幻小说的认识还依然停留在是否蕴含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的粗浅层次,枉顾它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的自身逻辑规律,似乎科幻小说只是科学和幻想的机械加合。在这种古旧、教条的观念束缚下,基于科幻史的论文终不过是松散地堆砌、码放文本名称,并对其或大加夸耀或偶有指摘。 有鉴于此,铺设符合文学本体发展逻辑的中国科幻小说文类演化轨迹就将给人们提供看待科幻小说的更深入的视角、更连贯的脉络和更深入本质的认识。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学一样,科幻小说与其他文类之间,以及在科幻小说内部的亚文类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文类传承和影响关系。正是这些文类传统构成了同一文类的同质元素,又在不断的使用和损耗中催生了文类的异变,通过辨明此中的变与不变就可以揭示科幻小说的根本价值所在。 科幻文类自体内和与科幻小说牵系的其他文类之间两方面的嬗变都需要文类学方法的介入。文类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的系统研究,在对历史上产生的某一文类的研究、理论化的过程中都会牵扯到几乎整个文学系统的各种文类的定位和阐释,所以本文将首先对比较文学提倡过但却建树不多,但半个世纪以来却在比较文学学科视野外发展的文类研究作全面、精要的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以利于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形态流变的过程中条分缕析、去伪存真。所谓“形态流变”涉及两种:一种是影响研究内的“文类旅行”,是外部催生的变化。再者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生发后对独立的文类演变,但在本文中不会对二者分而述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论述顺序不严格地以时序为限,而是在不严重乖违时序的前提下适当地以从文本自身结构发掘出的逻辑来代替文本发生时间的逻辑,但也绝不宣扬完全的文学自足。再者,本文论述的文本范围是中国大陆的科幻翻译和创作,但也包括内地人在香港发表的原创作品和香港人在内地发表的原创和翻译作品。 具体来说本文力图做到一下几点: 1.本文主要综合参考了诺斯罗普·弗莱、茨维坦·托多洛夫和达可·苏文宏观的文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在结构主义方法的范围内对中国清末(1902)至今的科幻小说翻译和创作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形式和深层结构上的考察。 2.全面强调和阐明了文类意识在创作、阅读和研究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整合了文类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指出它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研究范畴,并且应该为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所借鉴和运用。 3.利用文类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发展和修正了托多洛夫和达可·苏文对科幻小说认识的阐述,以此勘明了科幻小说的本质属性(即它所创造和开拓出的独特的阅读情趣,它的奇趣和奇迹)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文类的关联和传承关系,指出了它的现代童话(即奇趣)基调和它的大男孩童话的定位,并证之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翻译。 4.通过文类学的方法全面梳理了百余年来中国科幻小说翻译和创作的文本,对比参照国内外同类文本,对其形式上的归属,周边文类(神话、乌托邦、冒险、幻想文学)和亚文类(科学罗曼史、时间旅行或平行世界、赛博朋克、叛逆机器人、模拟世界构筑、域外连接等)的逻辑演变去伪存真,首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达。 5.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走过的歧途和中国特色的科幻创作的利弊作了阐述,指出了在科幻文类和亚文类的路径上遇到的主要阻力和做出突破的文本,未见突破的地方从形式逻辑上用翻译或未译文本作了补充,聊作未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典范和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军;;试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朱祖林;辞断意连得风流——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之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4 江溶;危机·转折·建构——读《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5 杨健平;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6 孔维永;;论广告的文化效应[J];商业研究;2006年15期

7 罗会珊;高华志;;无比惊艳的一刻:《你抚摸了我》——劳伦斯短篇小说经典中的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8 刘静平;;译介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文学研究[J];长城;2011年10期

9 周小英;;浅析《冷山》——探求《冷山》的文本渊源及文本渊源的变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10 李俊霞;;前期创造社作家的传统文化意识[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詹丽;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9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桦;多丽丝·莱辛科幻作品《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体裁与主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影;敦煌文献《茶酒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文芳;曼殊菲儿小说徐译本对凌叔华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华中;科幻小说时间、空间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溪;《史记》与《战国策》文化倾向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馥郁;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热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景志强;郭雪波生态小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南楠;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广告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温慧敏;同一场革命不同的书写[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鹏飞;《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6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6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