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男子气概的复兴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桂玉;一场男性身份危机导致的悲剧——《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新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2 黄梦琼;;从《丧钟为谁而鸣》探析海明威对男子气概的焦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玲;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与海明威的妇女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宫为菊;;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陈英;爱与死──海明威作品两大主题初探[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6期
6 周仕宝;从布蕾特的母性看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朱丹娜;父权社会影响下的海明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8 李传芳;女人·爱情,战争——评海明威对女性人物的处理[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9 陶湘鹤;;《瓦解》:一出英雄的悲歌——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奥康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钟卢;;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性别颠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魏龙泉;;名作家心中“我们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国编辑家皮金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3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路线;;综合医院抑郁障碍[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建辉;;出版业的文化诉求:呼唤编辑大师[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7 胡凌芝;;苏青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8 夏贵清;;融会贯通、形神兼备的翻译——杨岂深译本《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研究[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朱丹耕;;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杰出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专栏作家 苗炜;斗牛与男子气概[N];东方早报;2011年
2 程远征;“9·11”,让硬汉重新当家[N];中国经营报;2003年
3 黄敏;“阳刚”职业更易“拒绝”美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邹波;比利·埃里奥特[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邢世嘉;海明威在巴黎的日子[N];光明日报;2005年
6 汤耀国;“硬汉记者”海明威[N];中华新闻报;2005年
7 张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像桑提亚哥一样孤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文艺理论课题[N];解放军报;2008年
9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学术理论课题[N];文艺报;2008年
10 兰守亭;海明威在非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万明;国际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玉露;海明威男子气概的复兴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新女性的男子气概[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李芳;论《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中男性气概的形成[D];汕头大学;2011年
4 赵欣尧;试论美国黑人奴隶基督教信仰所体现出的男子气概[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穆艳秋;寻求男子汉气概[D];郑州大学;2010年
6 朱琳;“阉割恐惧”和“两性融合”[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10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6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3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