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0-07-05 03:57
【摘要】: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至今)因其“在追求他故乡忧伤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而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文学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还被誉为“亚洲最聪明的小说家”、“欧洲三大核心小说家之一”。 在他的获奖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帕慕克称“故乡忧伤”为“呼愁”。本论文主要以此为文本,讨论了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意义以及伊斯坦布尔“呼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现状。 第一章阐述了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体现。在帕慕克看来,伊斯坦布尔存在一种宿命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呼愁”与普世性的忧伤、伊斯兰宗教的忧伤,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另外,这种“呼愁”主要体现在伊斯坦布尔人生命方式、精神境界以及思想状态上。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帕慕克对“呼愁”的文化反思。在帕慕克看来,“呼愁”是被西方和本国统治阶级共同建构的。在西方人看来,伊斯坦布尔城市是一个贫穷,令人忧伤的城市。统治阶级推崇西方,实行西化,全盘接收西方文化,西方对伊斯坦布尔有着忧伤的记忆,伊斯坦布尔人陷入西方建构出来的忧伤话语中,无法自拔,最终形成宿命的忧伤。这种忧伤,在帕慕克看来,导致了伊斯坦布尔人主体性消失和文化身份迷失的严重后果。 最后,总结了帕慕克对“呼愁”的文化态度。在帕慕克看来,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出现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它是统治阶级由于没有处理好自身与西方的关系,丧失了自己的主体而造成的。在他看来,文化交汇出现的混乱无法避免,我们要正视由混乱而带来的忧伤,面对西方,我们要重构自己的主体,不使自己在其中迷失。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瑞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2 向晶;;英语课堂教学描述性研究——文化分析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1期

3 贺绍俊;;茶道的文化祛魅[J];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03期

4 付骁;;莫怀戚的情欲抒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张袁月;;论《孽海花》结构安排中的文化反思[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兆翔;曹文智;;技术进步与人的异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7 陈炎;弱者的哲学——由阿城小说引起的文化反思[J];文学自由谈;1988年05期

8 王明科;论老舍文化反思的现代性[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明科;;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苏卓;;论《骆驼祥子》婚俗描写的男权文化反思价值[J];双语学习;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林;;关于仿拟的文化反思[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张红萍;;商鞅出走的文化反思[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郑晓春;陈淑英;郑松柏;杨俭英;甘洁民;金健华;江鱼;;伊斯坦布尔症状量表诊断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适用性评价[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方法林;张雪山;;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反思与模式探索[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朱光亚;王涛;;传统园林的生命力及其衍射——兼谈绍兴沈园的文化环境工程[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1年

7 胡继春;;生殖医学技术进展的文化反思[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尚华;;我们为什么不能与狼共舞——兼论《怀念狼》的生态意识[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编后记[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10 张友庭;;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山荣;仁怀:千年古邑的文化反思[N];遵义日报;2010年

2 云也退;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之主[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何西来;为了进取的文化反思[N];学习时报;2001年

4 凌君;中国CT首次走出国门东大阿尔派CT机运往伊斯坦布尔[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5 编译 黄邦艳 尚东;伊斯坦布尔炙手可热 抵押系统成瓶颈[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振 海;春兰空调 “妙入”伊斯坦布尔[N];证券日报;2003年

7 乔焕江;类型文学热亟须文化反思[N];人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蔡鹏举;亚洲博闻开拓伊斯坦布尔珠宝展[N];中国黄金报;2010年

9 曲格平;生态危机引发文化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韦遨宇;春节走向国际的文化反思[N];解放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效梅;中东伊斯兰城市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武锦华;镜像的“长镜头”[D];浙江大学;2006年

3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6 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傅明根;大风起兮[D];暨南大学;2006年

9 关士礼;师陀乡土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卓;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晶;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奥尔罕·帕慕克的“呼愁”[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春媚;大众传媒的文化反思[D];扬州大学;2002年

4 吕雅清;性别角色的文化反思[D];华侨大学;2002年

5 刘婧婧;多元空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旬;隐秘的阐释:韩少功小说生命观综论[D];湖南大学;2009年

7 刘晗;风云流变中的“家”[D];西北大学;2005年

8 张草;新部落时代[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鸣;“战国”、“统相”、“力人”[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杨琳;师陀小说人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2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42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