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张经浩《爱玛》复译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18:53
【摘要】: Emma(《爱玛》)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Jane Austen(简·奥斯汀)最优秀、最成熟的作品,不少译者都致力于这部名作的翻译,其中,张经浩教授分别于1984年、1998年两度翻译《爱玛》,这一复译行为颇值得研究。 复译行为是一种译者行为。所谓“译者行为”(translator behavior),狭义上指的是“译者”这一角色所应有的行为,是“翻译行为”,彰显的是其语言性;广义上指的是译者的翻译行为以及译者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的其他行为,除了彰显其语言性之外,也同时凸显其社会性。因此,译者兼具语言人和社会人两种角色。然而,无论译者在翻译时扮演何种角色,译者的行为都可看作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复译研究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近年来人们对复译的研究多侧重于研究不同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而本文的研究则专注于同一个译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可较有说服力地呈现译者主体性对于译者行为的作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深入,已得到翻译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译者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翻译内(翻译内部研究)和翻译外(翻译外部研究)。前者将译者看作语言性凸显的“语言人”(translator as a linguistic being),主要表现在对原文/作者的忠实上;后者将译者看作社会性凸显的“社会人”(translator as a social being),主要表现在译者借翻译活动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和翻译社会性的功用上(周领顺,2010c)。从翻译内来看,译者行为表现为译者的主动选择,如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及翻译策略上所作出的选择;从翻译外来看,译者行为兼具主动和被动选择。主动选择表现为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和译者采取的文化立场等;被动选择,表现为读者的期待对译者行为产生的反作用上,比如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等。 本文以张经浩教授之《爱玛》的初译和复译本为分析对象,比较两译本之间的差异,运用描写、对比法,分别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方面来探讨张经浩教授的复译行为,由此探索其主体性的体现。 最后,本文尝试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译者是社会人,译者的行为属社会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性受制于社会性。译者的主动选择源于其社会性,译者的被动选择则是译者行为社会化过程的一种表现。因此,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于翻译内译者的语言性和翻译外译者的社会性及其行为的社会化。译者的复译行为归根结底是译者行为的不断社会化。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利;明白晓畅 达意传神——张经浩译《爱玛》赏析[J];改革与战略;2004年03期

2 赵静;文学翻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评《爱玛》的两个中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王晓丽;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与复译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周领顺;;两则经典“翻译”定义的汉译与两种译评观——译者行为研究(其二)[J];上海翻译;2010年02期

5 王玉j;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年06期

6 杨自俭;关于重译《印度之行》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7 辜正坤;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1期

8 许渊冲;谈重译──兼评许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06期

9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许渊冲;为什么重译《约翰·克利斯朵夫》?[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振慧;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理雅各《尚书》译本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3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43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