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观视角下的《夜色温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晓;;《夜色温柔》后现代主义解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贾庄;;个体与共同体 尼采《快乐的科学》选读[J];上海文化;2011年05期
3 贾微;;庄子、尼采自由观之比较研究[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昭;;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5 张典;;海德格尔对尼采相同者永恒复返学说的读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岳娜;;浅析尼采的悲剧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7 蔡熙;;庄子与尼采文艺观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8 何树国;;尼采的透视主义认识论和多义性的语言观[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冯学勤;;抛弃审美形而上学:倒退还是进步——就尼采晚年思想转变与王元骧先生商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典;;尼采伟大政治的基本观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岱年;;尼采和科学哲学[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2 程从柱;石中英;;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抗;;尼采对人文心理学方法与理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王凌云;;悲剧问题:辩证法与历史哲学——试论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黑格尔气味”[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宝明;;新文化元典与“内圣外王”的演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闵抗生;;郭沫若与尼采[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10 袁媛;;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追随尼采(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怀俊 晋中学院文学院;林语堂文化反思:扬弃尼采的“重估一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金寿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学界尼采研究透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关群德;尼采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三聿;尼采:一个需要解读的人[N];中国邮政报;2001年
5 扎拉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尼采“打击”辩证法,还是弘扬辩证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向斐;尼采临终的最后告白[N];光明日报;2004年
7 李静;尼采的世界:病痛开启的另一扇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李静韬;我看尼采[N];北京日报;2001年
9 刘自立;尼采死了 尼采百岁[N];团结报;2000年
10 杨立华;尼采的缰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3 詹欣;杜鲁门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8 朱康;别求新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凤莲;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哲;尼采悲剧观视角下的《夜色温柔》[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李;尼采心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海旭;中国身体话语中的柏拉图和尼采[D];暨南大学;2010年
4 王琼;知识作为健康身体的隐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郑昭梅;艺术拯救人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莉;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后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7 张硕果;个体化神话的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昕;《夜色温柔》的现代主义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金楠楠;《夜色温柔》的拉康式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颖;鲁迅与尼采的个人主义[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47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4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