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6:45
【摘要】: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先后因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流亡于西欧和美国,文学创作贯穿他的整个流亡生涯。他的文学创作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其中以长篇小说创作而著称,他还著有文学评论集《文学讲稿》以及人物传记《尼古拉·果戈里》,此外,纳博科夫还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将自己的全部俄文作品都译成了英文,还翻译了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在纳博科夫几乎所有长篇小说中都出现了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在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中,这些流亡者们都将全部生命投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纳博科夫对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微、深刻的描述。纳博科夫笔下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在隐秘的精神世界层面上具备某种联结和不断演变的态势,本文对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分布、形象分类和形象演变进行了概观。重点选取了《玛丽》、《眼睛》、《塞·奈特的真实生活》与《普宁》这四部作品来详细分析其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来探讨他们是如何逐渐摆脱现实流亡生活的痛苦而逐渐走向精神流亡的,并且探讨其精神流亡世界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而且这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都在探寻着那个神秘的“彼岸世界”,本文结合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涯和流亡写作,将“彼岸世界”与流亡的“无根”漂泊联系起来进行初探。纳博科夫之所以在其大部分长篇小说中都塑造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与他本人的流亡生涯有着密切关系,他笔下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身上也具备着俄国传统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之共性,另外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作与20世纪世界性的流亡文学浪潮也有着深刻关联,本文将从上述角度探讨这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动因。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的分布、分类和演变进行概述。本文认为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可以划分被流亡生活所击垮的随波逐流者、试图精神上回归故土者、迷失自我的人格分裂者、逃遁于艺术世界的诗性体验者以及摆脱“双重束缚”的走向“彼岸世界”者这五类形象,这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的最大变化是逐渐将目光从外部现实世界投向自我内心世界,从现实中的被迫流亡逐步迈向自我放逐式的精神流亡。 第二章对《玛丽》(1926)、《眼睛》(1930)、《塞·奈特的真实生活》(1941)和《普宁》(1957)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四部作品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较为典型,除了《玛丽》中的老诗人波特亚金代表了在流亡生活中衰亡的白俄知识分子,其余三部作品中的流亡知识分子的身份(职业)以及流亡背景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涯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从流亡欧洲的年轻家庭教师斯穆罗夫(《眼睛》)到初出茅庐的作家塞·奈特(《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再到流亡美国的大学教授普宁(《普宁》),这四个人物在精神层面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其精神世界是从狭隘逐渐走向广阔深沉的,而他们最终目标是走向纳博科夫笔下那个神秘的“彼岸世界”,本文认为这个“彼岸世界”与纳博科夫难以割断的俄罗斯血脉有着深刻关联。 第三章分析纳博科夫塑造这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的写作动因。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经历促使他塑造这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而且俄国传统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纳博科夫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20世纪世界性的流亡文学浪潮也影响了纳博科夫,和20世纪的很多流亡作家一样,流亡对纳博科夫而言是一种从中央走向边缘的模式,他像乔伊斯那样用“沉默、放逐、狡诈”来“自我防卫”。 纳博科夫在构建他笔下的精神流亡世界的同时也在极力拓展人类的意识,试图逼近人类世界的种种极限,他渴求的不只是永远的存在于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内,而是突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界限,进入那个更为深邃广博的境界。和他笔下的那些俄国流亡知识分子一样,纳博科夫在自我放逐之中追寻的是他毕生都在探索的“彼岸世界”,而他心灵深处那个无限深邃广阔的世界与他的俄罗斯灵魂是难舍难分的。他笔下的流亡者们如同其俄罗斯大地上祖祖辈辈的的“精神漫游者”们一样,在苦难中不断寻觅着这个世界的真相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有观;;纳博科夫与其历史、戏剧作品[J];世界文化;2019年01期

2 王永祥;;从符号学视角看纳博科夫——纪念纳博科夫诞辰120周年[J];俄罗斯文艺;2019年02期

3 布莱恩·博伊德;汪洪章;;纳博科夫的形上学——回顾与展望[J];俄罗斯文艺;2019年02期

4 本·布拉特;杜森;;《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J];道路交通管理;2019年06期

5 崔永光;李天滢;;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6 邹琳琳;;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J];出版广角;2017年23期

7 崔永光;张艺玲;;从多重世界透镜解读纳博科夫艺术创作中的边界主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8 王思琪;;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J];文教资料;2016年35期

9 齐月;;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之一[J];文教资料;2016年34期

10 孟欢;;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以《文学讲稿》中的《包法利夫人》批评为例[J];文教资料;2016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玉红;;文本质地与阅读感受——论纳博科夫诗剧《莫恩先生的悲剧》的形义相合[A];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C];2014年

2 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3 惠雁冰;;身份焦虑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衍化轨迹[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荣胜;;日本近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敏宇;;从《洛丽塔》的自译本反观纳博科夫的翻译观[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7 王俊玲;;迷失与救赎——评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辑)[C];2015年

8 黄家燕;;醉心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试论纳博科夫的语言技巧在《洛丽塔》中的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霍甜甜;;《阿妲或热情:一个家族的编年史》纳博科夫的时间哲学下的叙事特点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夏;庸见的争议[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实习生 周静研;纳博科夫:“永不返乡,永不投降”[N];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敬笃;幻境中的魔法师[N];文学报;2019年

4 刘佳林;在纳博科夫的艺术魔岛上悠游嬉戏[N];文汇报;2018年

5 丁帆;漂泊诗人的激情[N];中华读书报;2017年

6 韵竹;纳博科夫《说吧,记忆》:万千离愁凭谁诉[N];文艺报;2017年

7 编译 黎文;科学家纳博科夫[N];文汇报;2016年

8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张淼;论纳博科夫的艺术空间结构[N];山西青年报;2014年

9 陆松仪;纳博科夫 在真实与虚妄之间[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宏宇;“纳博科夫才是俄罗斯的未来”[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6 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婷;方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董平;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许原雪;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蕾;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彦杰;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主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雷清平;批判自我中心主义[D];苏州大学;2018年

4 刘念;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非道德化”[D];湘潭大学;2018年

5 常tq;自由与想象: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6 余梦君;飞往“彼岸世界”的拟态蝴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7 冯硕;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闫新玲;自由与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与纳博科夫《绝望》精神内核之比较[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9 贺佳梅;纳博科夫与艾略特:形式主义关照下文学理论与文本实践的张力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10 王公纬;逆向的思乡—纳博科夫“西林”时期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53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53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