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沙恭达罗不幸遭遇的人格诠释
发布时间:2020-07-13 14:56
【摘要】: 《沙恭达罗》是享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的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最负盛名的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融入世界文学的宝库,成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的主人公美丽可爱的沙恭达罗也早已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因此作品中她曾一度遭受的遗弃就很值得读者深入探讨。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角度,试图证明沙恭达罗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本人的人格要素发展的单一和不均衡。 论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故事梗概,作者和译者的相关信息,以及文献综述; 第二章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概况; 第三章开始把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用于沙恭达罗的具体个例中,从理想自我和良心两个方面分析了在静修林中超我对沙恭达罗的影响。沙恭达罗在干婆的静修林里生活单纯快乐,是由于受自己人格中的超我所支配。她的一举一动都遵循周围环境的需求,她本人完全忽视自身本来的欲望需求,以至于她自然的天性得不到纾解,本我受到极大的压抑。 第四章写沙恭达罗遇到心上人之后,本我的突然爆发及其迅猛的发展。本章以沙恭达罗的本我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逐渐分析了她的本我是怎样一步步占领她的人格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她的言语行为不再循规蹈矩,而是遵循其本身自然的欲望。正是在本我的驱使下,沙恭达罗不再顾及所处环境的需求,一再做出被周围否定的事情。本我发展得越旺盛,她就越被周遭环境所不容。最终她被丈夫否认,精神上濒临崩溃的边缘,这都是她的本我发展过盛导致的。 第五章写沙恭达罗被丈夫遗弃后,她的自我开始在人格中发挥作用,并最终战胜了残留下来的超我和本我,在她的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原则的支配下,沙恭达罗既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伦理,又能顾及到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寻求一条和谐稳定的道路。沙恭达罗最终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的结局,就是她的自我战胜了本我,提醒她现实,又兼顾她的自身需要,促使她作出正确的抉择。 最后一章总结沙恭达罗被遗弃的根源,并深入探讨本选题的社会意义在于对全世界有类似遭遇的女性起到警示作用。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沙恭达罗们,为了避免被遗弃的不幸继续发生在她们身上,唯一的路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调节本我与超我对自身的不良影响,让自我发挥功用,保护她们避开内心深处和外界环境的伤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51
本文编号:2753612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5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洪峗;论印度古典梵语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3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5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