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对《女勇士》和《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5:01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华裔美国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新的,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于1976年发表了代表作《女勇士》,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使美国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在《女勇士》中,汤亭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生动记载了华裔妇女在美的心路历程,重新审视了华裔妇女的生存状态及内心世界。作为早期华人移民的后代,汤婷婷是一位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缘人,很难用传统的纯粹的,种族和文化身份来界定她。然而,不确定的种族和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从而给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观感。任碧莲是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她在1991年发表了她的首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人们普遍认为她的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文化身份的两难境地,为困惑华裔已久的文化身份问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本文将汤婷婷和任碧莲的代表作进行文化对_比研究,以此来揭示这两位不同时代的美籍华人作家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表现和态度。《女勇士》中中国文化的大量出现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但这并不是指汤婷婷对中国文化持认同和肯定的态度。她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都是经过改编和重写的,是作者以此创造增加小说强烈的东方异域风情和中美两国文化的冲突以吸引西方读者的眼光和西方市场。汤婷婷利用了自己双重民族,文化身份的优势,将中国经典加以颠覆和重构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华裔作家赵建秀曾猛烈抨击她对祖先文化的歪曲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任碧莲舍弃了早期华裔文学中频频出现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和唐人街等主题,描写了一代移民的奋斗史,同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早期华裔文学中常见的文化冲突主题已经慢慢被文化融合所代替,华裔杂糅的文化身份得到认可并成为潮流。华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并逐渐从身份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多元文化主义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内容,主题和视角都产生了影响并使之更加丰富。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两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回顾了国内外对这两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文中涉及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对比了汤婷婷和任碧莲在其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表现和态度。汤婷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改编中国古典及神话和说古的写作风格等中国元素来展现浓重的异域风情。《女勇士》中表现出来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异域文化和身处唐人街的华裔女性的苦苦挣扎吸引了西方众多的读者群,她的写作策略也赢得了美国文学批评界的肯定及好评。然而,任碧莲却极力淡化小说中华裔的身份背景,强调这是个美国的故事,强调美国感性,更具有世界性。 第三章分别研究了汤婷婷的《女勇士》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趋势,揭示了早期华裔两难的身份境地,以及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华裔地位的提高,华裔的文化身份追寻已经不再走入困境。《女勇士》中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是文化冲突的突出表现。小说的副标题“生长在群鬼之中的女孩的回忆”说明华裔少女生长在充斥着群鬼(中国鬼和美国鬼)的环境中,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压制,同时又受西方主流文化的歧视和排斥,她们的成长充满了困惑和艰辛。《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从典型的中国人到典型的美国人的转变过程说明了在美国这个“色拉碗”中,族裔身份背景并不能阻挡少数族裔在美国这个多元社会的发展,典型的美国人将不仅仅局限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将更具世界性。 第四章研究了两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华裔文化身份的追寻过程。《女勇士》中汤婷婷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主人公游移在现实与幻象,中国与美国,过去和现实之间,塑造了不同的女勇士的形象。任碧莲在《典型的美国佬》中暗示了美籍华人流变的,杂糅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既不是中国身份,也不是美国身份,而且文化身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身份的单一性已不复存在,流变的杂糅的文化身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一章是结论。本章指出伴随着美国社会由“熔炉”向“色拉碗”的转变,华裔美国人和华裔美国文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风格正走向多样化和成熟。以汤婷婷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作家将作品主题局限于文化冲突,女性主义的呐喊及展现中国的异域风情。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及美国社会由“熔炉”向“色拉碗”的转变,以任碧莲为代表的新一代华裔作家的主题更加成熟和多样化。除此之外,美国社会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关注程度也在增加。华裔美国人的杂糅身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华裔美国人以及华裔美国文学都必将走出其边缘地位而进入多元文化的美国主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晶;;《女勇士》中的叙事策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徐键;;论《女勇士》的多元文化女性书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栾涛;;《女勇士》作品的成功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吴俊;;“岳母刺字”典故在《女勇士》中的“移位”探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5 朱士春;刘爱真;;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角度解读《女勇士》[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6 杨琦;;《女勇士》汉译中的文化身份构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王建刚;;论汤婷婷《女勇士》的女性哥特式特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8 王芳;;论汤亭亭《女勇士》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颠覆与超越[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9 黄安娜;;汤亭亭小说《女勇士》中乡土情结的解构[J];镇江高专学报;2007年02期

10 魏亚萍;;《女勇士》中的汉文化书写[J];文教资料;201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汤婷婷;;从《女勇士》到《和平老兵》(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主美;;《女勇士》:从解构到重构身份属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芳菲;極海峰;;《女勇士》叙事策略探析[A];东北亚外语论坛(2018 NO.6 总第十期)[C];2018年

6 陈立围;;《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解读[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C];2018年

7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文书;;创造“华裔美国感性”——赵健秀的华裔美国文学评论与创作实践述评[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女勇士》:探寻与重建华裔女性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应素芳;华裔美国文学中的青少年形象探究[N];文艺报;2011年

3 朱望 张红云;以独到视角审视亚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7年

4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5 孙胜忠;走出误区,还文学批评本来面目[N];文艺报;2007年

6 张晓晖;她们期待突破种族和历史的框定[N];文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芸;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华裔美国文学[N];科学时报;2011年

8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伟 朱丹;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N];科学导报;2017年

9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10 张子清;我观“华裔美国文学”[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3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婧;对《女勇士》和《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琦;《女勇士》及其汉译中的文化身份构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魏园林;《女勇士》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4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丽芳;论汤亭亭小说《女勇士》的互文性特征[D];长江大学;2012年

6 王焕;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勇士》[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姚润;论《女勇士》对种族与性别身份的追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吕璐璐;从奈达功能对等看李剑波、陆承毅译本《女勇士》[D];郑州大学;2013年

9 何佳;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勇士》中的女性力量[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邺;论《女勇士》的对话性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4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84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