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

发布时间:2020-10-21 00:04
   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近百年来众多的文学理论家哲学家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阐发,其性质和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不断拓展,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技巧,而且成为现代诗歌的一种创作和结构原则,它是主体观照、反思世界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是对世界复杂性、矛盾性、悖谬性的一种诗性回应和智慧表达,因此具有丰富的诗学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意义。然而,当前国内学界对反讽的认识较为模糊,使用也比较随意,把反讽仅看作是一种文学技巧,等同与“讽刺”,“反嘲”“反语”等修辞格,而对某部作品的反讽研究大部分也仍然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还没有将反讽提升到诗学层面的理论高度来研究。本论文则将反讽从修辞层面提升到诗学层面,通过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来探究其诗歌的结构原则和创作方式及其艺术态度和哲学世界观。 T.S.艾略特(1888-196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西方现代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披荆斩棘者”。在国内外对艾略特的研究已经成为显学,成果颇丰,然而对其诗歌中反讽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偶有几篇论文谈及艾略特诗歌中的反讽,主要还是在修辞层面展开,对艾略特反讽诗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并不多见。而本论文正是选取了从诗学层面这一独特视角对艾略特诗歌中的反讽进行深入研究,探究艾略特反讽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研究反讽诗学在其诗歌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概括艾略特反讽诗学的特点以及论述艾略特反讽诗学研究对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启示意义。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拓展艾略特研究视域,推动艾学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开拓文学研究视野和提高文学内部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理论探讨价值,同时它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与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回顾了反讽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理清其发展脉络,同时从文学维度、哲学维度以及思维维度三个维度对反讽诗学的内涵进行阐述。 第二章主要探究艾略特反讽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反讽诗学在艾略特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并从主题、人物、意象、结构和语言五方面对艾略特的反讽诗学进行具体阐释。 第四章主要分析概括艾略特诗歌反讽诗学的两大特点。 第五章概略地探讨了艾略特反讽诗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 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反讽诗学理论
    第一节 反讽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反讽诗学的内涵
第二章 T.S.艾略特与反讽诗学的渊源
    第一节 儒勒·拉福格的启蒙
    第二节 玄学派的影响
    第三节 "才气"理论与反讽诗学
    第四节 哲学基础
第三章 T.S.艾略特诗歌中反讽诗学的体现
    第一节 主题反讽——"生"与"死"的交错
    第二节 人物反讽---矛盾面的并置与融合
    第三节 意象反讽——象与意的矛盾与和谐
    第四节 结构反讽---交错的时空
    第五节 语言反讽--悖论语言
第四章 T.S.艾略特反讽诗学的特点
    第一节 阶段性发展的不同特点
        1. 早期"自我反讽"
        2. 中期"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形式"
        3. 晚期"反讽走向宗教和哲学思辨"
    第二节 矛盾统一性的强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江胜;;试论T·S·艾略特的神话原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韩瑞辉;;2002年度艾略特诗歌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3 熊育群;;带着身体的海旅行(外三首)[J];诗刊;2004年17期

4 林春香;蒋显文;;探析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兼谈艾略特个人的异化感[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闫爱静;;艾略特诗歌中的现代与传统[J];长城;2009年10期

6 李兆国;王洪月;张维峰;;西方精神幻灭的挽歌——由《荒原》看T·S·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特征[J];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7 拉尔夫·巴克;熊秉慈;;在英国(二)[J];世界知识;1951年48期

8 施丽珠;艾略特与马拉美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9 史成芳;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奏》的时间编码[J];国外文学;1993年02期

10 陈世丹;《枯叟》的主题与结构试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2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江玉娇;T.S.艾略特“秩序”理论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8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9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亚雄;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体消失和阐释困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萍;论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D];安徽大学;2011年

3 何萌;T.S艾略特文学创作中的济世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李艳越;艾略特早期诗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葛建立;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6 赵娜;艾略特主要诗歌中的意象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晓琦;艾略特诗歌中的都市及漫游者[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大丽;解读《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的渐进主义[D];安徽大学;2012年

9 汪沛;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论之比较[D];西北大学;2003年

10 虞又铭;面对时间与自我的诗性思考——艾略特与九叶诗派[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9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49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