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接受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0-10-24 04:42
   布鲁姆斯伯里圈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小说家伍尔夫作为圈中核心人物,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与圈内所提倡的文艺观展开积极对话,其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式精神气质,即对纯美艺术的不懈追寻、情感与智性的自由协作。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超越体现在其创作形式观、生活真实观、双性同体观的理念中,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文章目录】:
一、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探究
二、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接受
三、伍尔夫文学创作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超越
四、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莉馨;王苇;;“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J];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05期

2 刘旭娜;;布鲁姆斯伯里集团与战争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教育界;2018年09期

3 段艳丽;;私人言说的公共空间:布鲁姆斯伯里与“太太的客厅”[J];世界文化;2018年11期

4 张军丽;;城市“他者”视角下的都柏林及其启示[J];北方文学;2016年20期

5 张军丽;;“本土者”的自暴自弃与“外来者”的奋起抗争——从布鲁姆的理性与实干看乔伊斯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6年19期

6 张意;;新月派与布鲁姆斯伯里派[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01期

7 玛丽·米勒;姚人杰;;布鲁姆心目中的12位美国顶尖作家[J];译林;2016年02期

8 朱也旷;;驳布鲁姆[J];山花;2015年09期

9 汤拥华;;为了孤独的阅读——哈罗德·布鲁姆读记[J];艺术广角;2011年05期

10 王苇;杨莉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弗·伍尔夫的亲缘关系[J];现代传记研究;201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3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魏小梅;绘画、诗歌、戏剧: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6 朱海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历史真实与历史撰述[D];山东大学;2015年

7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8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江;影视化想象:早期电影对乔伊斯实验写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娟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对布鲁姆斯伯里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戴嘉琳;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浪漫主义文学观[D];湘潭大学;2018年

3 毛思敏;布鲁姆的“误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京辰;哈罗德·布鲁姆的审美教育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亮;论析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反传统”[D];吉林大学;2008年

7 贾婷;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化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楠;政治愿景与个人信念: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我塑造”理想[D];复旦大学;2008年

9 吕杉杉;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林成川;诗之辩护抑或诗之驱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4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54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