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大团圆结局的“不圆满”

发布时间:2020-11-09 18:58
   虽然莎士比亚已经辞世近四百年,但是他受欢迎的程度和影响力并未随之消减。在各国的舞台上莎翁仍旧活跃着,在文学世界中他也一直保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他的同辈人到现代的学者,其中有很多人都对莎翁的戏剧作出了独特的解读,当然也包括他的喜剧和传奇剧作品。关于莎翁的喜剧和传奇剧这两个剧种的研究吸引了大批学者,这项研究被赋予很重要的意义。 在大批关于莎士比亚喜剧和传奇剧的分析中,对于“大团圆结尾”这个主题的分析相对较少,因为在这些剧种中“大团圆结尾”的产生被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本论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挖掘,把十六部莎翁剧本作为研究对象。“大团圆结尾”可被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在主题上是闹剧式的、圆满的,而在剧作法上是构思巧妙、循序渐进;另一种则是不圆满的大团圆。 本论文的重点就在于对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圆满的大团圆结尾进行分析。这种“不圆满”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种是从剧作法方面考虑,突兀的结尾方式,通常在最后一幕会出现一种迅速的转变或者意想不到的事件,从而扭转局面,引出大团圆结局,但是这与前面几幕的人物性格刻画或情节设计大相径庭,或者这种突兀的方式显得过于勉强,缺乏可信度;第二种是从主题方面考虑,勉强的结尾方式,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歌舞升平,一团和气,为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所接受,但是对于现代观众来说并不圆满的结尾。莎士比亚戏剧世界中造成欢声笑语、引发观众愉快心情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已不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为构建这些反应的结构已经坍塌,不同时代的观众抱持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这些差异不可忽视,导致了同样的主题,截然不同的心情。 本论文通过对十六个剧本的分析,进一步阐述造成大团圆结局不圆满的因素,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永恒的莎士比亚属于每一个时代,但同时他也属于他的时代,他绝不可能对当时的戏剧表演活动和惯用手法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不受他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莎士比亚也是适时的,他适应于他那个时代,继承了一些戏剧传统,也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 本论文致力于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圆满大团圆结尾的研究,试图解释这种现象的表现方式以及产生原因,从而帮助现代观众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和传奇剧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073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Dramaturgical Discussion of Abrupt Happy Ending
Chapter Two Strained Happy Ending and the Thematic Concern
Chapter Three Happy Ending Made Unhappy:Factors from Outside the Globe
Conclusion
Primary Source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希凡,谭光辉;“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葛桂录;论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常江虹;失却了理性的笑——现代喜剧精神浅论[J];惠州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王雪;论杨绛喜剧精神的人生与艺术资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刘世生,杨敏;论审美注意驱动机制在汉英散文文体中的体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刘富丽;邓恩《别离辞·节哀》圆意象的隐喻意义[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田俊武;略论英美愚人文学的源流[J];国外文学;2003年03期

8 班荣学,刘霁;纵情享乐的文化背景与踌躇徘徊的思想渊源——中英“及时行乐诗”之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胡雅坪;;浅析《李尔王》两条线索中主要人物的异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慧;一种量化的验证模式在品牌定位利基理论及品牌音乐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4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郎晓玲;“黑暗中的笑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青;现代讽刺诗的“亚诗歌”状态[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9 于淑静;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说的幽默品格[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福;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6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76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