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
【文章目录】:
0.引言
1. 文化无意识
1.1 文化无意识的个体意识
1.2 文化无意识的群体意识
1.3 文化无意识的语言符号意识
2. 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
3. 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
3.1 个体意识与身份建构
3.2 群体意识与身份建构
3.3 语言符号意识与身份建构
4. 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蕾;俞洪亮;;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J];外语研究;2018年05期
2 姜雨萌;;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3 方何荣;;《喜福会》中的空间设置与华裔群体身份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4 周铭;;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国家“庇护所”身份建构[J];东岳论丛;2017年06期
5 纪嘉莹;;冲破“规训”的藩篱,规训与反规训——《他们眼望上苍》的福柯式解读[J];青春岁月;2017年09期
6 张依;;中国情与美国梦——《上海女孩》中美国移民的创伤体验与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7年17期
7 陈开富;;巴拉克·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黑人身份建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1期
8 王晓惠;;成长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未成年人伦理身份建构表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9 胡明涛;王永;;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中的文化身份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郑潇珊;;他者世界的自我追寻——解读诺曼·梅勒《鹿苑》中埃琳娜的身份建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烺烺;托妮·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天堂》三部曲中的身份建构[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瑞芳;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砖巷》中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建构探析[D];安徽大学;2018年
2 刘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黑人身份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宇屏;乔伊·小川作品《伯母》中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
4 黄珊;凝视理论视角下《马戏团之夜》中飞飞的身份建构[D];广西大学;2018年
5 杨雪;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D];扬州大学;2016年
6 靳博;艺术家性别身份建构探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向艳丽;饮食与华裔女性身份建构[D];兰州大学;2012年
8 魏艳辉;谭恩美文化身份建构的矛盾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汪希平;论女性身份建构中的两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于晓冬;《天下骏马》中身份建构的暴力参与[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1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8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