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官生东国兴诗作及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2:15
中琉往来始于明朝。从明洪武时期,琉球国就派遣留学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这种交往一直延续到清朝同治八年。道光二十一年,东国兴远赴重洋,从琉球来到中国,从师国子监教习孙衣言。现存作品集《东国兴诗稿》。《诗稿》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孙衣言对诗歌的评语和批改。因此,有幸保存至今的《东国兴诗稿》便是研究中琉汉文学非常重要的书籍资料。笔者手中有三种材料记录了东国兴的诗歌:一为冲绳县立图书馆数字档案中的誉本;一为《琉球诗绿》(孙衣言评)道光二十四年刻本;一为现存于东京大学图书馆的手写本。三种资料所收录诗歌数量和体裁、表现形式、诗歌题目的差异等方面均存在各种差异。各个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东京大学图书馆版的《东国兴诗稿》在各个方面最为全面,是诗歌收录数量最多、体裁最丰满、孙衣言点评收录最多的一种资料,因此成为此文写作的主要依靠资料。资料中显示,孙衣言对诗的点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诗句用字结构方面的评点;另一方面是对东国兴诗歌所表现出的风格的点评以及对诗歌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东诗的特征予以定位。这诗歌的点评自然离不开诗歌本身,孙衣言的点评是在原诗基础上,将诗歌本身、诗人立场以及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诗歌创作上的标准四个因素融在一起,对诗歌用语、意象等诗歌内容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诗歌进行修改。从三种资料的《东国兴诗稿》来看,东国兴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阳刚雄厚的诗,也有清新俊秀的诗。而同一种风格的诗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孙衣言在点评以力量取胜的诗歌时,用“雄壮”“劲健”“慷慨”等不同的概念。在点评柔美为主要特点时用了“清”的范畴,孙衣言在点评具体的诗歌时,用从“清”范畴中延伸出来的概念,如“清丽”“清幽”“清迥”“清澈”等。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1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东国兴介绍
1.1 东国兴简介
1.2 古琉球教育发展——东国兴留学中国目前所能受到的教育
1.3 孙衣言简介
2 东国兴诗歌不同资料分析
2.1 诗歌数量和体裁上存在的差异
2.2 诗歌的表现形式
2.3 所收诗歌题目的差异
2.4 诗歌内容上的差异
3 对东国兴诗歌用字组句的点评
3.1 孙衣言对思乡怀友诗的点评
3.1.1 孙衣言点评以怀友思乡为主题的寄赠诗
3.1.2 孙衣言对节日诗的点评
3.2 孙衣言对纪行诗的点评
3.3 孙衣言对即景咏怀诗的点评
3.4 孙衣言对咏物言情诗的点评
3.5 孙衣言对咏史怀古诗的点评
3.6 孙衣言对边塞征战诗的点评
3.7 孙衣言对闺怨思妇诗的点评
4 对东国兴诗歌关于气象风貌的点评
4.1 “雄壮”·“慷慨”·“劲健”
4.1.1 孙衣言以“雄壮”评诗
4.1.2 孙衣言以“慷慨”评诗
4.1.3 孙衣言以“劲健”点评东国兴诗歌
4.2 “清美”·“秀美”
4.2.1 孙衣言点评中以“清”美评诗
4.2.2 孙衣言关于诗歌柔美风格的其它点评
4.3 从孙衣言点评中看孙衣言的评诗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1577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1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东国兴介绍
1.1 东国兴简介
1.2 古琉球教育发展——东国兴留学中国目前所能受到的教育
1.3 孙衣言简介
2 东国兴诗歌不同资料分析
2.1 诗歌数量和体裁上存在的差异
2.2 诗歌的表现形式
2.3 所收诗歌题目的差异
2.4 诗歌内容上的差异
3 对东国兴诗歌用字组句的点评
3.1 孙衣言对思乡怀友诗的点评
3.1.1 孙衣言点评以怀友思乡为主题的寄赠诗
3.1.2 孙衣言对节日诗的点评
3.2 孙衣言对纪行诗的点评
3.3 孙衣言对即景咏怀诗的点评
3.4 孙衣言对咏物言情诗的点评
3.5 孙衣言对咏史怀古诗的点评
3.6 孙衣言对边塞征战诗的点评
3.7 孙衣言对闺怨思妇诗的点评
4 对东国兴诗歌关于气象风貌的点评
4.1 “雄壮”·“慷慨”·“劲健”
4.1.1 孙衣言以“雄壮”评诗
4.1.2 孙衣言以“慷慨”评诗
4.1.3 孙衣言以“劲健”点评东国兴诗歌
4.2 “清美”·“秀美”
4.2.1 孙衣言点评中以“清”美评诗
4.2.2 孙衣言关于诗歌柔美风格的其它点评
4.3 从孙衣言点评中看孙衣言的评诗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结根;;从现存琉球王国汉文文献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吴雨平;;日本汉诗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3 陈福康;;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一段文学史——琉球汉文学概述[J];学术月刊;2005年12期
4 崔军锋;儒学与明清琉球教育事业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黄黎星;琉球汉诗论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7 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J];东南文化;1996年04期
8 黄裔;琉球汉诗再探[J];语文学刊;1995年04期
9 谢必震;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J];历史档案;1994年03期
10 徐恭生;琉球国在华留学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本文编号:2881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8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