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最漫长的旅程》中的二元对立

发布时间:2017-04-06 13:02

  本文关键词:论《最漫长的旅程》中的二元对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久负盛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在现代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享有盛名。其作品语风清新淡雅,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他的长篇小说多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瘫痪,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最复杂、最深入的探索,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局限性与可能性、隐忧与希望。虽然福斯特的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所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仍有实际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最漫长的旅程》是福斯特最具有自传性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完全以英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在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存在着许多二元对立因素,例如: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爱情与婚姻等等。笔者对小说中存在的对立因素进行研究,并将这些对立因素加以归类,运用二元对立的相关理论解读福斯特在人物刻画、化解冲突、揭示主题等方面所采用的叙事技巧,进一步说明福斯特是如何成功地在小说中搭建了一个充满二元对立的世界,并将变化莫测的社会现实置于其中。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福斯特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他认为二元对立的双方并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关系。福斯特认为社会塑造了人类“发育不良的心”,只有通过联结,个体才能找回自己的本源,重获自身的文化身份。深入探究《最漫长的旅程》中对“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爱情”与“婚姻”的二元对立,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小说主题,思考自己漫长一生的人生意义,乃至对人类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简介爱·摩·福斯特生平及其创作情况;再次,介绍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的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尚缺乏利用二元对立思想对其进行透彻的、系统的研究。最后,笔者提出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及研究结构。正文部分共为三章。第一章详述福斯特在小说中如何建构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本章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探究英国社会中上层的中产阶级人物,心灵发育不良的人:潘布洛克、阿格尼丝和里基。彭布罗克兄妹就是公学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公学制度侵蚀了他们生命中人性美好的一面,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虚伪、狡诈。第二部分探究福斯特的乌托邦类理想人物,发育健全的文化人:安塞尔和斯蒂芬。福斯特将这些接近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子视为理想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蕴含着原始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他们的性格自由、健康、勤劳、善良、正直、美丽。第二章从主题的角度深入探究福斯特在小说中如何运用“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爱情”与“婚姻”三组二元对立关系表达作家思想。本章从三方面展开叙述。首先,通过分析理想与现实这组二元对立,探究在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次,分析生存与死亡这组二元对立。生存与死亡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身体上的死亡有时又是另一种精神的重生,是另一种“生存”形式。最后,分析爱情与婚姻这组二元对立。福斯特对自己的人生认识的很早,勇敢的采取减法,终身远离婚姻生活。第三章从小说中三个地点出发,探究福斯特二元对立特征的形成过程。自18世纪以来,中产阶级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一切不以规范行事的中产阶级将被视为异类,这些准则展现了英国中产阶级稳固、谨慎和富有效率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主要缺点,即缺乏想象力和伪善。在小说中有很多是作家所批判的,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严格的索斯顿公学秩序到自由的剑桥大学人文气息、从阴暗的邓伍德大厦到淳朴的威尔特郡乡村风光,这些象征意象存在着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作家正是要通过对前后两种意象的对比,来批判英国中产阶级束缚人手脚与禁锢人思想感情的传统习俗与道德观念。《最漫长的旅程》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曾经那个在斯蒂芬眼中世外桃源般、无比美好的英国,如今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了。增长的人口和现代工业使得英格兰的美悄然远逝。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深入探究《最漫长的旅程》中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有利于作品的全面理解,同时可以进一步挖掘出福斯特作品中创作的深层内涵。笔者希望通过解读福斯特对人类世界的探索之旅,启示人们继续探索周围世界以及人类本身,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跳出自身的加锁,寻求一条解决自我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知识分子 联结观 二元对立 发育不良的心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6
  • Chapter ⅠThe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s16-35
  • 1. The Undeveloped Hearts17-28
  • 2. The Developed Hearts28-35
  • Chapter ⅡThe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Themes35-53
  • 1. Ideal and Reality36-41
  • 2. Life and Death41-46
  • 3. Love and Marriage46-53
  • Chapter Ⅲ The Binary Oppositions in the Settings53-70
  • 1. Cambridge56-60
  • 2. Sawston60-66
  • 3. Wilthshire66-70
  • Conclusion70-73
  • Bibliography73-75
  • Acknowledgements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6-7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潇;;天使之吻,还是魔鬼之恋?——对“人造美女”的文化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4 沈崴;;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与“葛兰西转向”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杨玲;;仪式观传播视觉下的营销活动[J];今传媒;2012年05期

6 赖鲜;;“小”手机亟需“大”编辑——浅谈“大文化”背景下手机媒体编辑职业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曹旭;;论消费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8 张舍茹;;《豪门恩怨》女性受众解码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yなば,

本文编号:288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8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