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尔扎克笔下不幸婚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12-27 14:13
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中讲述了很多不幸婚姻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塑造了大量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烙印而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至少有三类:一是贤良型,以于洛夫人、莫尔索夫人、朱丽,以及欧也妮为代表;二是被遗弃型,以鲍赛昂夫人、奥诺丽纳和奥古斯婷为代表;三是疯狂型,以爱米莉、格朗维尔夫人、罗萨莉小姐、夏倍太太和玛奈弗太太为代表。这三类女性形象各自蕴含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贤惠型”女性形象传达了“善”的文化内涵,包括:巴尔扎克对女性的“善”:对女性肯定、赞美但又反对她们彻底地解放;巴尔扎克不仅善于刻画“人性本恶”,也注重描写“人性本善”;巴尔扎克鼓吹宗教劝善思想,宣扬宗教伦理等。“弃妇型”女性形象传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内涵,包括:爱情的金钱化、当时社会贵族阶级的资产化、资产阶级的贵族化等。“疯狂型”女性形象传达了“恶”的文化内涵,包括:巴尔扎克对贵族阶级情感的双重性:既崇尚贵族阶级又对“恶”的贵族阶级的进行无情的嘲讽;巴尔扎克的另一种宗教观念:批判宗教神学的虚伪和宗教教育的弊端;巴尔扎克金钱观的双面性:既批判金钱腐蚀人心又肯定其造福人类。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贤惠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1.1 贤惠型女性形象
1.2 文化内涵:对“善”的张扬
1.2.1 巴尔扎克对女性的“善”
1.2.2 “人性本善”
1.2.3 宗教劝善思想
第2章 弃妇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2.1 弃妇型女性形象
2.2 文化内涵:贵族文化向资产阶级文化转型的阵痛
2.2.1 “爱情”的金钱化
2.2.2 贵族资产阶级化和资产阶级贵族化
第3章 疯狂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3.1 疯狂型女性形象
3.2 文化内涵:对“恶”的否定
3.2.1 对“恶”的贵族的讽刺
3.2.2 对宗教神学的虚伪和宗教教育的弊端的批判
3.2.3 对拜金主义的鞭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间喜剧》的金钱意识[J]. 李赐林. 世界文学评论. 2007(01)
[2]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探析[J]. 黄晋凯.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4)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上层妇女形象[J]. 贺鉴.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1)
[4]爱情、亲情、友情,情为何物?——从《欧也妮·葛朗台》看西方社会的人情关系[J]. 蒋芳.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4)
[5]略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宗教思想[J]. 韦易. 苏州大学学报. 1995(02)
[6]《人间喜剧》: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J]. 蒋承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03)
[7]从欧也妮的形象探索巴尔扎克改良社会的主张[J]. 张剑英. 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8]谈巴尔扎克政治观点中的几个问题[J]. 艾进.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7(01)
[9]巴尔扎克:观察者?洞观者?——《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译后随想[J]. 郭宏安. 读书. 1986(12)
[10]是“不道德”,还是非道德化?——谈巴尔扎克对丑恶的表现[J]. 乐铄. 青海社会科学. 1983(03)
硕士论文
[1]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孙波.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重读巴尔扎克[D]. 李景刚.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41886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贤惠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1.1 贤惠型女性形象
1.2 文化内涵:对“善”的张扬
1.2.1 巴尔扎克对女性的“善”
1.2.2 “人性本善”
1.2.3 宗教劝善思想
第2章 弃妇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2.1 弃妇型女性形象
2.2 文化内涵:贵族文化向资产阶级文化转型的阵痛
2.2.1 “爱情”的金钱化
2.2.2 贵族资产阶级化和资产阶级贵族化
第3章 疯狂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3.1 疯狂型女性形象
3.2 文化内涵:对“恶”的否定
3.2.1 对“恶”的贵族的讽刺
3.2.2 对宗教神学的虚伪和宗教教育的弊端的批判
3.2.3 对拜金主义的鞭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间喜剧》的金钱意识[J]. 李赐林. 世界文学评论. 2007(01)
[2]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探析[J]. 黄晋凯.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4)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上层妇女形象[J]. 贺鉴.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1)
[4]爱情、亲情、友情,情为何物?——从《欧也妮·葛朗台》看西方社会的人情关系[J]. 蒋芳.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4)
[5]略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宗教思想[J]. 韦易. 苏州大学学报. 1995(02)
[6]《人间喜剧》: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J]. 蒋承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03)
[7]从欧也妮的形象探索巴尔扎克改良社会的主张[J]. 张剑英. 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1)
[8]谈巴尔扎克政治观点中的几个问题[J]. 艾进.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7(01)
[9]巴尔扎克:观察者?洞观者?——《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译后随想[J]. 郭宏安. 读书. 1986(12)
[10]是“不道德”,还是非道德化?——谈巴尔扎克对丑恶的表现[J]. 乐铄. 青海社会科学. 1983(03)
硕士论文
[1]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孙波.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重读巴尔扎克[D]. 李景刚.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41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4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