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忧伤 ——奥尔罕·帕慕克小说中的“呼愁”阐释
发布时间:2021-01-04 14:15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1974年开始其写作生涯。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和他的儿子们》,他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土耳其文学巨匠。他的《我的名字叫红》以及《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为他带来了享誉世界的荣誉。2006年,奥尔罕·帕慕克因“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杂糅的新象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评语准确道出了帕慕克生活与创作的真实状态。帕慕克的小说创作借助土耳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探索在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传统与现在以及伊斯兰与欧洲文化的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身份混杂与迷茫,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混杂性理想。他立足于当代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发展的现实,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主张混杂化是新生活的模式。在文学创作实践上他也有机地把东西方文学中不同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混杂性艺术风格。他本人也说:“我所有的小说都是关于东西方之间隔阂与融通的作品”本论文主要尝试分析“呼愁”在帕氏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并从文化根源、时代历史背景和作家个性气质方面寻求“呼愁”的根源。通...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呼愁"
第一节 "呼愁"的涵义及渊源
第二节 "我"的"呼愁"
第三节 民族之"呼愁"
第二章 "呼愁"——烦忧之在
第一节 存在之忧
第二节 追忆的忧伤
第三节 生命本性的忧郁
第三章 追寻"他者"的"自我"
第一节 追寻的线索——忧郁的灵魂
第二节 身份的迷茫——卡夫山上的追寻
第三节 追寻中建构——"我"即凤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一种忧伤叫“呼愁”[J]. 张虎.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2]帕慕克的忧伤[J]. 宗笑飞.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3]“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 李伟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4]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2008(02)
[5]奥尔罕·帕慕克:追求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混杂性[J]. 杨中举. 当代外国文学. 2007(01)
[6]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J]. 赵静蓉.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04)
本文编号:295690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呼愁"
第一节 "呼愁"的涵义及渊源
第二节 "我"的"呼愁"
第三节 民族之"呼愁"
第二章 "呼愁"——烦忧之在
第一节 存在之忧
第二节 追忆的忧伤
第三节 生命本性的忧郁
第三章 追寻"他者"的"自我"
第一节 追寻的线索——忧郁的灵魂
第二节 身份的迷茫——卡夫山上的追寻
第三节 追寻中建构——"我"即凤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一种忧伤叫“呼愁”[J]. 张虎.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2]帕慕克的忧伤[J]. 宗笑飞.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3]“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 李伟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4]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2008(02)
[5]奥尔罕·帕慕克:追求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混杂性[J]. 杨中举. 当代外国文学. 2007(01)
[6]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J]. 赵静蓉.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04)
本文编号:2956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95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