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尔罕·帕慕克小说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发布时间:2021-01-28 21:04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1952年6月—)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文学评论家把帕慕克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在他三十多年的作家生涯中,从处女作《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到最新作品《纯真博物馆》,他的每本小说都获得了国际评论界的好评,并且荣获了诸多荣誉奖项。我国的奥尔罕·帕慕克研究起步较晚,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内学术界鲜少有人关注他以及他的小说创作。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帕慕克研究成果尚不丰富,并且存在着诸多的盲区需要填补。因此,帕慕克的小说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潜力。作为对于帕慕克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并从当下现代人所关注的“文化身份”视角切入,本文将为帕慕克小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丰富当下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我的名字叫红》、《黑书》、《白色城堡》、《新人生》和《雪》这五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后殖民文化理论和文化冲突理论,以并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为依托,力求对帕慕克小说中的文化身份意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探究。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之外,共有三章。绪论部分...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奥尔罕·帕慕克及其小说创作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选题意义
四、关键语汇的说明
第一章 帕慕克小说对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第一节 "旅人"形象:个体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一、执着的人生价值探求者:奥斯曼
二、迷茫的人生信念追寻者:卡
第二节 "替身"形象: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一、偶然中的必然相遇:威尼斯学者和霍加
二、游走于伊斯坦布尔的迷宫:卡利普和耶拉
第二章 帕慕克小说中文化身份意识的多元化表述
第一节 "谋杀"情节与文化身份
一、东西方艺术碰撞中的细密画"谋杀"事件:《我的名字叫红》
二、东西方文化罅隙中的诗人"谋杀"事件:《雪》
第二节 文化身份意象解码
一、诡谲晦涩的民族文化意象
二、冷暖构筑的色彩意象
第三章 帕慕克小说文化身份意识的审美意义和形成原因
第一节 文化身份意识的审美意义
一、自省性与反叛性熔铸的独特风格
二、文化身份的自由选择与怀旧式重构
第二节 帕慕克小说中文化身份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奥尔罕·帕慕克西化的家庭、教育背景
二、历史背景:伊斯坦布尔的"呼愁"
三、时代背景:"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绘画情结”[J]. 杨中举.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用精神之眼读解世界——试析帕慕克及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J]. 张意薇.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2)
[3]帕慕克政治小说《雪》之技巧[J]. 涂险兰.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4]《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空间权力分析[J]. 张虎.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4)
[5]帕慕克 放卡政治,书写爱情[J]. 闫伟,王静. 环球人物. 2008(19)
[6]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 李伟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J]. 杨克力,陈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9]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2008(02)
[10]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用传记研究法解读奥而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J]. 林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300569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奥尔罕·帕慕克及其小说创作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选题意义
四、关键语汇的说明
第一章 帕慕克小说对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第一节 "旅人"形象:个体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一、执着的人生价值探求者:奥斯曼
二、迷茫的人生信念追寻者:卡
第二节 "替身"形象: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探寻
一、偶然中的必然相遇:威尼斯学者和霍加
二、游走于伊斯坦布尔的迷宫:卡利普和耶拉
第二章 帕慕克小说中文化身份意识的多元化表述
第一节 "谋杀"情节与文化身份
一、东西方艺术碰撞中的细密画"谋杀"事件:《我的名字叫红》
二、东西方文化罅隙中的诗人"谋杀"事件:《雪》
第二节 文化身份意象解码
一、诡谲晦涩的民族文化意象
二、冷暖构筑的色彩意象
第三章 帕慕克小说文化身份意识的审美意义和形成原因
第一节 文化身份意识的审美意义
一、自省性与反叛性熔铸的独特风格
二、文化身份的自由选择与怀旧式重构
第二节 帕慕克小说中文化身份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奥尔罕·帕慕克西化的家庭、教育背景
二、历史背景:伊斯坦布尔的"呼愁"
三、时代背景:"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绘画情结”[J]. 杨中举.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用精神之眼读解世界——试析帕慕克及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J]. 张意薇.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2)
[3]帕慕克政治小说《雪》之技巧[J]. 涂险兰. 世界文学评论. 2008(02)
[4]《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空间权力分析[J]. 张虎.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4)
[5]帕慕克 放卡政治,书写爱情[J]. 闫伟,王静. 环球人物. 2008(19)
[6]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 李伟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J]. 杨克力,陈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9]在卡夫山上追寻自我——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解读[J]. 穆宏燕. 国外文学. 2008(02)
[10]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用传记研究法解读奥而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J]. 林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本文编号:300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00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