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涪陵到梁庄:比较视野下的“非虚构”中国叙事
发布时间:2021-06-07 03:04
《江城》与《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中国叙事的两个典型文本,前者注重对涪陵小城精彩瞬间的捕捉,而后者倾向于对梁庄这一乡村废墟的展示。很大程度上,异域闯入者彼得·海斯勒敏锐的"地方感"与返乡者梁鸿的"童年经验"等写作立场与观察视角的不同导致了文本阅读的差异,并在叙述策略上分别呈现出客观"显示"与主观"讲述"之别。"重返"抑或"逃离",彼得·海斯勒与梁鸿各自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涪陵于彼得·海斯勒而言,已具有精神乌托邦的意味,为其"回老家"提供了极大可能性。与此相反,面对深陷从物质到精神全面崩盘危机的梁庄,梁鸿终将选择离去。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精彩瞬间的捕捉与乡村废墟的展示
二异域闯入者的“地方感”与本土返乡者的“童年经验”
三客观“显示”与主观“讲述”
四“逃离”抑或“重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虚构写作与想象乡土中国的方法——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为例[J]. 张莉. 文艺研究. 2016(06)
[2]梁庄:乡土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梁鸿访谈录[J]. 梁鸿,张丽军. 百家评论. 2015(02)
[3]《梁庄》讨论会纪要[J]. 南方文坛. 2011(01)
[4]复调下的精神寻绎与终结——兼谈《梁庄》的非虚构叙述旨向[J]. 杨俊蕾. 南方文坛. 2011(01)
[5]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饶纪红.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4)
[6]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童庆炳. 文学评论. 1993(04)
本文编号:3215718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精彩瞬间的捕捉与乡村废墟的展示
二异域闯入者的“地方感”与本土返乡者的“童年经验”
三客观“显示”与主观“讲述”
四“逃离”抑或“重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虚构写作与想象乡土中国的方法——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为例[J]. 张莉. 文艺研究. 2016(06)
[2]梁庄:乡土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梁鸿访谈录[J]. 梁鸿,张丽军. 百家评论. 2015(02)
[3]《梁庄》讨论会纪要[J]. 南方文坛. 2011(01)
[4]复调下的精神寻绎与终结——兼谈《梁庄》的非虚构叙述旨向[J]. 杨俊蕾. 南方文坛. 2011(01)
[5]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饶纪红.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4)
[6]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童庆炳. 文学评论. 1993(04)
本文编号:3215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1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