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6 17:41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方法观察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的兴起、演变及其与苏联文学的关系:在横向上,截取中、苏文学“人与历史”、“人与战争”、“人与民族”三个相互独立的板块,深入探究苏联文学对中国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的影响、苏联战争文学与中国80年代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的关系、以及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考;在纵向上,以“人学”主题的演变为线索,对整个80年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性扫描,用“人学”思想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与苏联文学的关系,从人道主义的回归、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对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学”解读、对变革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等四个方面对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主题的演变加以梳理,进而揭示苏联文学对其的影响;第二章是苏联战争文学与80年代中国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苏联战争文学的“人学”传统不但推动了中国80年代战争文学对传统英雄模式的消解,进而亦深入发掘了个体的战争心理、战争体验,重新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第三章是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本文的立论及其依据
第一章 人与历史——80 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苏联“人”的文学与80 年代前期文学“人道主义”回归
一、中国80 年代前期文学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
二、苏联文学:80 年代前期中国作家人道主义思想之源
三、“解冻”文学对80 年代前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80 年代文学对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一、对人性的肯定与重新发现
二、对历史进程中人的实践主体性的思考
三、对人的精神主体性的深入揭示
第三节 80 年代中国文学对苏联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学”解读
一、苏联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80 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对苏联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反思与坚守
第四节 中苏改革文学对变革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
一、对“改革文学”的“人学”观照
二、中苏“改革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三、新写实小说”对“人学”的体认与重新解读
第二章 人与战争——苏联战争文学与中国80 年代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
第一节 从《静静的顿河》看苏联战争文学的“人学”传统
一、超越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对个体战争体验的发掘
三、对人性蜕变过程的揭示
第二节 英雄也是人:80 年代中国战争小说对传统英雄模式的消解
一、英雄不是完美的“神”而是有缺点的“人”
二、英雄不是冰冷的偶像而是有感情的人
三、英雄没有天生的“血统”而是个体的自我选择
第三节 苏联“战壕真实派”小说与80 年代中国战争小说对个体战争体验的发掘
一、对战争心理的描写
二、对战争与人关系的思考
三、对战争中人的性格、命运和情感的关注
第三章 人与民族——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人性与民族性的双向互动:“人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把人作为审美主体
二、寻根文学把笔触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三、寻根文学把人与民族的关系作为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 文化寻根:中苏寻根文学对民族性的文化批判
一、从出现的社会背景来看,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二、从所寻之“根”来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三、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来看,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追寻民族悲剧的人性根源:苏联寻根文学对“新历史小说”的影响
一、“新历史小说”的兴起与“后寻根现象”
二、“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主张及其对苏联“寻根文学”的借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文主义的昨日与今天[J].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 俄罗斯文艺. 2008(02)
[2]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探析[J]. 段爱勤.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5)
[3]生命意识的性别差异——新写实小说的另一种解读[J]. 欧孟宏. 企业家天地. 2007(06)
[4]放逐理想 告别崇高 直面世俗——从“新写实”小说透视当代文化的审美流变[J]. 崔有第. 小说评论. 2007(S1)
[5]8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J]. 曹万生,王方.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6]简论“寻根文学”的文化内涵[J]. 刘学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7]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形态[J]. 武天林. 社会科学评论. 2007(01)
[8]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运用[J]. 褚夫敏. 枣庄学院学报. 2006(06)
[9]新写实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J]. 童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10]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J]. 周沙. 邢台学院学报. 2005(03)
本文编号:3251780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本文的立论及其依据
第一章 人与历史——80 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人学”勃兴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苏联“人”的文学与80 年代前期文学“人道主义”回归
一、中国80 年代前期文学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
二、苏联文学:80 年代前期中国作家人道主义思想之源
三、“解冻”文学对80 年代前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80 年代文学对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一、对人性的肯定与重新发现
二、对历史进程中人的实践主体性的思考
三、对人的精神主体性的深入揭示
第三节 80 年代中国文学对苏联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学”解读
一、苏联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80 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对苏联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反思与坚守
第四节 中苏改革文学对变革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
一、对“改革文学”的“人学”观照
二、中苏“改革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三、新写实小说”对“人学”的体认与重新解读
第二章 人与战争——苏联战争文学与中国80 年代战争文学对“人”的发现
第一节 从《静静的顿河》看苏联战争文学的“人学”传统
一、超越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对个体战争体验的发掘
三、对人性蜕变过程的揭示
第二节 英雄也是人:80 年代中国战争小说对传统英雄模式的消解
一、英雄不是完美的“神”而是有缺点的“人”
二、英雄不是冰冷的偶像而是有感情的人
三、英雄没有天生的“血统”而是个体的自我选择
第三节 苏联“战壕真实派”小说与80 年代中国战争小说对个体战争体验的发掘
一、对战争心理的描写
二、对战争与人关系的思考
三、对战争中人的性格、命运和情感的关注
第三章 人与民族——中苏寻根文学对人性与民族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思考
第一节 人性与民族性的双向互动:“人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把人作为审美主体
二、寻根文学把笔触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三、寻根文学把人与民族的关系作为关注的焦点
第二节 文化寻根:中苏寻根文学对民族性的文化批判
一、从出现的社会背景来看,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二、从所寻之“根”来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三、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来看,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追寻民族悲剧的人性根源:苏联寻根文学对“新历史小说”的影响
一、“新历史小说”的兴起与“后寻根现象”
二、“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主张及其对苏联“寻根文学”的借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文主义的昨日与今天[J].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 俄罗斯文艺. 2008(02)
[2]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探析[J]. 段爱勤.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5)
[3]生命意识的性别差异——新写实小说的另一种解读[J]. 欧孟宏. 企业家天地. 2007(06)
[4]放逐理想 告别崇高 直面世俗——从“新写实”小说透视当代文化的审美流变[J]. 崔有第. 小说评论. 2007(S1)
[5]8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J]. 曹万生,王方.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6]简论“寻根文学”的文化内涵[J]. 刘学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7]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形态[J]. 武天林. 社会科学评论. 2007(01)
[8]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运用[J]. 褚夫敏. 枣庄学院学报. 2006(06)
[9]新写实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J]. 童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10]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J]. 周沙. 邢台学院学报. 2005(03)
本文编号:3251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5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