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本文观的作者之维
发布时间:2021-07-04 16:25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就形式主义面临的困境,文论界针对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做了新的探讨。文论家们主张文学回归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伊瑟尔的接受理论应运而生。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不仅从读者的角度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和“参与”做了微观的探究,还从作者创作的维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这主要受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的影响。受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影响,伊瑟尔主张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有批判社会的意识,运用否定法对社会规则和文化传统的缺陷进行暴露,展示给读者以全面的世界,以提高读者反思社会提升自我的水平。另外,现象学代表人物英伽登“图式化结构”对伊瑟尔关于作者创作的文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的理论构成,包括:作者的创作追随“暗隐的读者”、作为功能的“否定”和“空白”、文本生产的“虚构化”。伊瑟尔打破传统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对读者作出总结,结合作者创作方面的思考提出了“暗隐的读者”这一概念。伊瑟尔认识到“本文与读者间的不对称”,需要作为功能的“否定”和“空白”作为作者创作的本文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连接点。“空白”和“否定”引导读者在本文中完成阅...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 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形成的背景
(二) 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的理论渊源
二、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理论的构成
(一) 伊瑟尔本文观之作者的世界观
(二) 从“暗隐的读者”到“隐含的作者”
(三) 作为功能的“空白”和“否定”
(四) 文本生产的“虚构化”
(五) 伊瑟尔本文观之作者创作的目的
三、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的意义和价值
(一) 在完善接受理论方面的贡献
(二) 对促进文学整体动态研究方面的贡献
(三) 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指导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宇宙精神与文学艺术[J].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2]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陌生化”理论[J]. 黄桂婵.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2)
[3]刍议网络文学写作主体与受体角色的变化特征[J]. 陈强.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2)
[4]试论接受美学[J]. 拜龙梅. 天府新论. 2007(S2)
[5]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 张树萍,王翔敏.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6]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J]. 贺晓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5)
[7]读者与文本——接受理论的两极[J]. 戴舒芩. 文教资料. 2007(21)
[8]网络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J]. 李红秀.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伊瑟尔与德里达文本观之哲学溯源[J]. 李旭. 理论学刊. 2006(07)
[10]试论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J]. 张云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06)
硕士论文
[1]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 李妙玲.广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5128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 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形成的背景
(二) 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的理论渊源
二、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理论的构成
(一) 伊瑟尔本文观之作者的世界观
(二) 从“暗隐的读者”到“隐含的作者”
(三) 作为功能的“空白”和“否定”
(四) 文本生产的“虚构化”
(五) 伊瑟尔本文观之作者创作的目的
三、伊瑟尔本文观作者之维的意义和价值
(一) 在完善接受理论方面的贡献
(二) 对促进文学整体动态研究方面的贡献
(三) 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指导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宇宙精神与文学艺术[J].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2]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陌生化”理论[J]. 黄桂婵.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2)
[3]刍议网络文学写作主体与受体角色的变化特征[J]. 陈强.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2)
[4]试论接受美学[J]. 拜龙梅. 天府新论. 2007(S2)
[5]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 张树萍,王翔敏.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6]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J]. 贺晓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5)
[7]读者与文本——接受理论的两极[J]. 戴舒芩. 文教资料. 2007(21)
[8]网络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J]. 李红秀.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伊瑟尔与德里达文本观之哲学溯源[J]. 李旭. 理论学刊. 2006(07)
[10]试论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J]. 张云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06)
硕士论文
[1]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 李妙玲.广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5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6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