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发布时间:2021-07-05 12:38
随着十八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迅猛发展,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的全新的阅读视角。时代呼唤人们借助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蕴,促进当下女性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实践。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为起点,对托尔斯泰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进行解读和探讨,认为托尔斯泰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成果是小说《哥萨克》。在《哥萨克》中托尔斯泰描述了对自然女性生态美的崇拜和对男权社会疏离自然女性生态的反感。二是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成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两部小说。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描写了男权社会和战争灾难对人类和沙俄贵族女性在生活和爱情追求方面的压抑和伤害。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托尔斯泰反思了沙俄贵族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爱情追求方面的痛苦和煎熬。三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成果是小说《复活》。本文认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他对自然和女性被男权世界蹂躏惨状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索,使他把女性家庭生活的反...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萌芽
2.1 《哥萨克》对自然生态女性美的崇拜
2.2 《哥萨克》对自然、女性被男权社会疏离因素的考察
3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1 《战争与和平》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1.1 对战火损害人类幸福的非生态方向因素的批评
3.1.2 对女性赢得爱情幸福的生态方向因素的探讨
3.2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2.1 对女性家庭生活的生态女性主义反思
3.2.2 对女性爱情追求的生态女性主义展望
4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成熟
4.1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发展观
4.1.1 对自然、女性被损害蹂躏惨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索
4.1.2 对大自然生态之美的最敏感的鉴赏和最热切的追求
4.2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自身发展观
4.2.1 对女性遭受土地生存和爱情婚姻权利双重剥夺的关注
4.2.2 对女性遭受性别歧视和就业歧视等多重吞噬的反思
4.2.3 对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和生态方向救赎发展的多种探索
4.3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4.3.1 对沙俄"奴隶制度"危害女性生态发展现状的透视
4.3.2 对沙俄"奴隶制度"的社会生态发展的改良尝试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重新解读[J]. 金亚娜.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3)
[2]托尔斯泰笔下的“妖妇”——也谈《战争与和平》中艾伦的形象[J]. 王永奇. 电影文学. 2008(12)
[3]托尔斯泰后期妇女观转变的原因[J]. 王永奇.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托尔斯泰早期生态意识的觉醒[J]. 闫吉青. 世界文化. 2008(02)
[5]永恒的彗星之光——谈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形象的塑造[J]. 鲍涛,倪晓春. 池州师专学报. 2007(04)
[6]《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再析[J]. 蔡雪岚. 鸡西大学学报. 2007(03)
[7]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J]. 曹辉. 中国电力教育. 2007(S2)
[8]《战争与和平》中玛丽亚公爵小姐形象分析[J]. 雷颖. 社会科学家. 2006(S1)
[9]《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J]. 高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 赵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3266087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萌芽
2.1 《哥萨克》对自然生态女性美的崇拜
2.2 《哥萨克》对自然、女性被男权社会疏离因素的考察
3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1 《战争与和平》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1.1 对战火损害人类幸福的非生态方向因素的批评
3.1.2 对女性赢得爱情幸福的生态方向因素的探讨
3.2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发展
3.2.1 对女性家庭生活的生态女性主义反思
3.2.2 对女性爱情追求的生态女性主义展望
4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的成熟
4.1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发展观
4.1.1 对自然、女性被损害蹂躏惨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索
4.1.2 对大自然生态之美的最敏感的鉴赏和最热切的追求
4.2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自身发展观
4.2.1 对女性遭受土地生存和爱情婚姻权利双重剥夺的关注
4.2.2 对女性遭受性别歧视和就业歧视等多重吞噬的反思
4.2.3 对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和生态方向救赎发展的多种探索
4.3 《复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4.3.1 对沙俄"奴隶制度"危害女性生态发展现状的透视
4.3.2 对沙俄"奴隶制度"的社会生态发展的改良尝试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重新解读[J]. 金亚娜.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3)
[2]托尔斯泰笔下的“妖妇”——也谈《战争与和平》中艾伦的形象[J]. 王永奇. 电影文学. 2008(12)
[3]托尔斯泰后期妇女观转变的原因[J]. 王永奇.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托尔斯泰早期生态意识的觉醒[J]. 闫吉青. 世界文化. 2008(02)
[5]永恒的彗星之光——谈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形象的塑造[J]. 鲍涛,倪晓春. 池州师专学报. 2007(04)
[6]《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再析[J]. 蔡雪岚. 鸡西大学学报. 2007(03)
[7]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J]. 曹辉. 中国电力教育. 2007(S2)
[8]《战争与和平》中玛丽亚公爵小姐形象分析[J]. 雷颖. 社会科学家. 2006(S1)
[9]《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J]. 高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 赵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3266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6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