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双重认同与融通 ——司马攻华文创作的文化延伸与变奏
发布时间:2021-07-20 17:30
司马攻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泰华文学作家,泰华作家协会会长,其在泰华文学的发展和中泰两国文学的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作品作为一国文化的表现载体,在向世人描述一个文人墨客笔下的国家文化内涵。司马攻先生以其特殊的泰籍华人身份和在中泰两国间盘旋的个人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既体现出了泰国本土文化的气息,又不失中国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司马攻的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发现他的作品是两国文化共存,且相互交融的极好表现。司马攻在泰华文学上的突出贡献也反映在了其作品对于泰国汉语学习者的极大帮助上,他提倡用简体字行文,因此在泰国形成了繁体简体两种中文文体的同时存在的大融合现象,这样不仅仅是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泰华文学的传播,而且对于泰国民众眼中的大中华(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澳门)与泰国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有利的,极大地推动了中泰文化文学间的交流。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泰国对司马攻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对司马攻的研究现状
1.3 意义价值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 司马攻的创作
2.1 个人经历
2.2 创作分期
2.3 作品分析
第三章 司马攻作品的文化内涵
3.1 泰中文化双重认同
3.1.1 故乡记忆
3.1.2 中国观念
3.1.3 泰国印象
3.1.4 泰国观念
3.2 文化融通与体验揉合
3.2.1 中泰两国语汇的共同使用
3.2.2 华人眼中的泰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华人
3.2.3 文化观念的融合
3.3 独特变奏
第四章 司马攻的地位及影响
4.1 司马攻创作对汉语学习作用
4.2 司马攻创作对中泰文学文化交往的贡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司马攻生平年表
附录二 司马攻文学创作年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乡之爱——泰华文学特征浅论[J]. 刘红林.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论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总体特征[J]. 刘小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泰国华文文学的文化特质及与政治之关系[J]. 张训涛.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4]论潮人对百年泰华文学的贡献[J]. 翁奕波.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2)
[5]当代泰华文学的湄南图象[J]. 陈大为.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02)
[6]司马攻散文二题[J]. 张晓平. 华文文学. 2001(04)
[7]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概略[J]. 李君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04)
[8]怆怀瓣瓣寄真情──读司马攻的悼念文章有感[J]. 胡凌芝. 华文文学. 1998(03)
[9]根同株异竞映辉——司马攻与黄孟文微型小说比较[J]. 赵朕. 学术研究. 1997(04)
[10]“微型”的变奏——再论司马攻的微型小说[J]. 胡凌芝.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7(01)
硕士论文
[1]论泰国华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D]. WATCHARAPON SIRISUWILAI(力丰).华侨大学 2009
[2]泰华文学及其文化内涵[D]. 黄渭江.华侨大学 2008
[3]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研究[D]. 杨芳青.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D]. 杨广宝.华侨大学 2007
[5]泰华文学的特征与文化意蕴[D]. Wirat Naraniratsai(张伟锋).华侨大学 2007
[6]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D]. 谭芳.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93267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泰国对司马攻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对司马攻的研究现状
1.3 意义价值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 司马攻的创作
2.1 个人经历
2.2 创作分期
2.3 作品分析
第三章 司马攻作品的文化内涵
3.1 泰中文化双重认同
3.1.1 故乡记忆
3.1.2 中国观念
3.1.3 泰国印象
3.1.4 泰国观念
3.2 文化融通与体验揉合
3.2.1 中泰两国语汇的共同使用
3.2.2 华人眼中的泰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华人
3.2.3 文化观念的融合
3.3 独特变奏
第四章 司马攻的地位及影响
4.1 司马攻创作对汉语学习作用
4.2 司马攻创作对中泰文学文化交往的贡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司马攻生平年表
附录二 司马攻文学创作年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乡之爱——泰华文学特征浅论[J]. 刘红林.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2]论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总体特征[J]. 刘小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泰国华文文学的文化特质及与政治之关系[J]. 张训涛.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4]论潮人对百年泰华文学的贡献[J]. 翁奕波.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2)
[5]当代泰华文学的湄南图象[J]. 陈大为.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02)
[6]司马攻散文二题[J]. 张晓平. 华文文学. 2001(04)
[7]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概略[J]. 李君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8(04)
[8]怆怀瓣瓣寄真情──读司马攻的悼念文章有感[J]. 胡凌芝. 华文文学. 1998(03)
[9]根同株异竞映辉——司马攻与黄孟文微型小说比较[J]. 赵朕. 学术研究. 1997(04)
[10]“微型”的变奏——再论司马攻的微型小说[J]. 胡凌芝.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7(01)
硕士论文
[1]论泰国华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D]. WATCHARAPON SIRISUWILAI(力丰).华侨大学 2009
[2]泰华文学及其文化内涵[D]. 黄渭江.华侨大学 2008
[3]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研究[D]. 杨芳青.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D]. 杨广宝.华侨大学 2007
[5]泰华文学的特征与文化意蕴[D]. Wirat Naraniratsai(张伟锋).华侨大学 2007
[6]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D]. 谭芳.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93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9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