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苦戏与西方悲剧
发布时间:2021-07-27 08:32
20世纪前的中国戏剧很少受到西方文化直接影响,但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却自发形成了一次规模可观的悲剧小高潮,其中描写人间苦难的为数不少,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以及《琵琶记》。不断有学者否定此类作品的"悲剧"身份,其主要理据是它们拖着一根欢乐的尾巴。然而,"曲终奏雅"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审美情趣,相同的完美结局在古希腊和16、17世纪西方悲剧中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短小的欢乐尾巴并不影响悲剧作品"令人酸鼻"的整体氛围,故而经常被采用。
【文章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的比较[J]. 孙中文. 上海戏剧. 2003(05)
[2]中国悲剧的审美特性[J]. 谢柏梁. 文艺理论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305437
【文章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的比较[J]. 孙中文. 上海戏剧. 2003(05)
[2]中国悲剧的审美特性[J]. 谢柏梁. 文艺理论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305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30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