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狄更斯与英国小说中的道德训诫传统

发布时间:2021-09-22 06:01
  英国文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注重表现道德训诫主题,这不仅体现在诗歌、戏剧中,也在小说中得到发扬。英国的小说家们一直将道德训诫作为小说创作主题的一部分,这不仅表现在最初的宗教说教小说中,更在后来的个人道德训诫小说及社会道德训诫小说中表现出来。18世纪,英国小说逐渐发展成型,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小说家,如:笛福、理查逊、菲尔丁、斯威夫特、简·奥斯汀等,都在小说中不断发扬道德训诫传统,表现道德训诫思想,并给后来者以启发。作为19世纪的小说大家,狄更斯同样师承了这一传统,他不仅在作品中表现道德训诫主题,塑造典型的道德人物形象,也同前辈作家一样表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在继承的同时,狄更斯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这一主题。这种丰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狄更斯对道德训诫的阐发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言行上,而是更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善恶及社会的弊端,并将这种训诫同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得小说中的道德训诫不仅体现了英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要求,还表现了时代特色,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批判性;另一方面,从表现手法上看,狄更斯对道德人物的塑造已不仅仅局限在个别人物及统治阶级身上,而是更多地去发掘各行各业及各...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道德训诫的定义
    0.3 狄更斯的道德训诫思想
    0.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1章 狄更斯对英国小说中道德训诫传统的继承
    1.1 表现道德训诫主题
        1.1.1 传统小说中的道德训诫主题
        1.1.2 狄更斯小说中的道德训诫主题
    1.2 塑造典型的道德人物形象
        1.2.1 传统小说中的道德人物塑造
        1.2.2 狄更斯小说中的道德人物形象
    1.3 善恶有报的理想式人物结局
        1.3.1 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1.3.2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结局
第2章 狄更斯对英国小说中道德训诫传统的拓展
    2.1 道德训诫创作内容的深化
        2.1.1 道德与人性
        2.1.2 道德与社会批判
    2.2 道德训诫表现手法的丰富
        2.2.1 塑造庞杂的道德人物群像
        2.2.2 由理想到现实的人物结局
        2.2.3 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3章 狄更斯小说中道德训诫主题的意义及局限
    3.1 价值和意义
        3.1.1 对社会道德和永恒道德的关注
        3.1.2 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1.3 对英国后世小说的影响
    3.2 局限性
        3.2.1 小说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3.2.2 故事结局的“恒定”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荒凉山庄》圣经隐喻与宗教道德化分析[J]. 朱沅沅.  国外文学. 2009(03)
[2]狄更斯小说善恶冲突中的情与法[J]. 孙建芳.  名作欣赏. 2009(12)
[3]英国道德文化的旗帜——浅议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J]. 孟凡艳.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2)
[4]功利主义的悲剧——重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 王彦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狄更斯的家庭情结——试论《远大前程》中的家庭[J]. 施娴靖.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S2)
[6]从《远大前程》的人物塑造解读狄更斯的创作风格[J]. 张迎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1)
[7]对于历史的道德叩问——狄更斯小说中的监狱研究之二[J]. 赵炎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8]《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J]. 李增,龙瑞翠.  外国文学研究. 2006(02)
[9]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 张晓洁,许爱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0]论狄更斯中长篇小说中的忏悔形象[J]. 袁玉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06)

硕士论文
[1]狄更斯小说中的家庭观念[D]. 刘海霞.河南大学 2008
[2]从人物形象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D]. 张之燕.湖南大学 2008
[3]狄更斯小说中的工业文明[D]. 王红.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道德的承载者与心灵的捍卫者[D]. 袁玉梅.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3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403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