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卡波特研究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2-02-05 03:25
杜鲁门·卡波特①(Truman Capote)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巅峰之作《冷血》开创了“非虚构小说”文体,其艺术成就奠定了作者文学大师的地位。在中国,卡波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才渐渐为国人所熟悉。国内卡波特研究成果至今没有较为全面的总结,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因此,梳理卡波特研究在中国的现状,总结其特点,分析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能够更好地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卡波特作品的研究历史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文学交流过程中的碰撞和一些选择性的特征:我国学者研究卡波特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冷血》及《蒂凡尼的早餐》的几个点之上,由此造成比例悬殊,分布极为不均。同时在对卡波特作品的研究方法上同国外相比,缺少诗学、话语权等崭新的切入点,可见还有提升的空间。任何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总是不可避免的发生误读和误译,这反映了中国读者和研究者们根据自身文化的接受屏幕的“前理解”来阅读和研究卡波特时通过交流和碰撞一步步地走向深入和接近文学本真的改变。本文旨在归纳梳理中国学术界的卡波特研究状况,通过系统整理前辈们的资料及论文,摸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在中国的研究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大师给中国文坛...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现状
1.1 杜鲁门?卡波特国外研究小窥
1.2 杜鲁门?卡波特作品在我国的译介
1.3 国内相关研究专著及学术论文
1.4 国内相关教材、辞书及其他书籍
1.5 国内杂志、期刊、报纸等对卡波特的介绍
二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个案分析
2.1 关于《冷血》的研究
2.2 关于《蒂凡尼的早餐》的研究
三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特点
3.1 注重思想内容的研究
3.2 注重艺术技巧的探究
3.3 注重研究角度的更新
四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不足与深化
4.1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不足
4.2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按出版年份排列)
二 外文文献(中文名称乃笔者所加)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附录
一 杜鲁门·卡波特创作年表
二 杜鲁门·卡波特的传记版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卡波特的时光匣子[J]. 陈榕.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09(12)
[2]浮华中的寻梦人——《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郝莉形象解读[J]. 张丽华. 名作欣赏. 2009(24)
[3]《夏日十字路口》的女主人公解读——兼与《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比较[J]. 叶惠英,蔡乾.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09)
[4]畸变的城市,叠加的灵魂——城市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的精神走向[J]. 李睿,蔡庆.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7)
[5]卡波特与其明亮的社会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解读《草竖琴》[J]. 蒋桂红. 作家. 2008(08)
[6]体现在卡波特作品《冷血》中的博弈论[J]. 张玉堂,侯斌,胡景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7]杜鲁门·卡波特访谈录[J]. 杨向荣. 青年文学. 2007(02)
[8]解读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题目《冷血》的深层含义[J]. 唐永辉,蒋橹.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04)
[9]一个没有动机的谋杀者——《冷血》中贝利人物形象分析[J]. 杨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犯罪小说的功能主义解读[J]. 司建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硕士论文
[1]新新闻主义探析[D]. 王欢妮.广西大学 2006
[2]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研究[D]. 张玉堂.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4470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现状
1.1 杜鲁门?卡波特国外研究小窥
1.2 杜鲁门?卡波特作品在我国的译介
1.3 国内相关研究专著及学术论文
1.4 国内相关教材、辞书及其他书籍
1.5 国内杂志、期刊、报纸等对卡波特的介绍
二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个案分析
2.1 关于《冷血》的研究
2.2 关于《蒂凡尼的早餐》的研究
三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特点
3.1 注重思想内容的研究
3.2 注重艺术技巧的探究
3.3 注重研究角度的更新
四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不足与深化
4.1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不足
4.2 国内杜鲁门?卡波特研究之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按出版年份排列)
二 外文文献(中文名称乃笔者所加)
后记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附录
一 杜鲁门·卡波特创作年表
二 杜鲁门·卡波特的传记版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卡波特的时光匣子[J]. 陈榕.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09(12)
[2]浮华中的寻梦人——《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郝莉形象解读[J]. 张丽华. 名作欣赏. 2009(24)
[3]《夏日十字路口》的女主人公解读——兼与《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比较[J]. 叶惠英,蔡乾.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09)
[4]畸变的城市,叠加的灵魂——城市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的精神走向[J]. 李睿,蔡庆.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7)
[5]卡波特与其明亮的社会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解读《草竖琴》[J]. 蒋桂红. 作家. 2008(08)
[6]体现在卡波特作品《冷血》中的博弈论[J]. 张玉堂,侯斌,胡景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7]杜鲁门·卡波特访谈录[J]. 杨向荣. 青年文学. 2007(02)
[8]解读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题目《冷血》的深层含义[J]. 唐永辉,蒋橹.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04)
[9]一个没有动机的谋杀者——《冷血》中贝利人物形象分析[J]. 杨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犯罪小说的功能主义解读[J]. 司建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硕士论文
[1]新新闻主义探析[D]. 王欢妮.广西大学 2006
[2]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研究[D]. 张玉堂.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4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1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