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24-03-13 00:22
泰华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与欧美华文文学乃至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中呈现的由东西方文化二元矛盾或是当地种族文化对立引发的身份认同上的强烈焦虑感不同,泰华华文文学呈现出了一种混合性的身份认同:他们热爱这片“微笑的土地”,积极建构着泰国公民身份;在与泰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他们自觉追寻着自身的族裔身份;同时在文化归属感的经营上,他们更多的是对血缘之地——中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他们从移民者的身份出发,超越了族群身份建构的焦虑,在异域的天空之下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弥合历史的伤痕。本文旨以泰华作家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尝试对六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身份认同意识进行一个梳理从而揭示其身份认同上的独特性,并以此窥见泰华人在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艰难的文化适应与抵抗文化失语的努力。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北望神州——乡愁视野下的身份寻觅。这一部分主要从作家坚守的“中国情结”出发,分析他们在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心态转变中所引发的乡愁想象与家园记忆,并将他们的“中国情结”归纳为三个层面:“中国意识下的家园想象”、“神灵崇拜与祖先崇拜”以及“语言即存在”,在统观文学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三个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泰华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现状
二、 华侨文学与华文文学
三、 身份认同
第一章 北望神州——乡愁视野下的身份寻觅
一、 中国意识下的家园想象
(一) 乡愁即国愁
(二) 文化之恋
(三) 缅怀失去的童年
二、 神灵崇拜与祖先崇拜
三、 语言即存在
第二章 湄南之滨——本土化进程中的身份构建
一、 漂泊者的苦难:湄南河边的唐人街
二、 强者的自我救赎:走出唐人街
(—) 湄南河——母亲河
(二) 湄南河边的人——“中泰—家亲”
第三章 理性书写——历史与现实贯通中的身份融合
一、 怀旧认同
二、 异托邦想象
结语
附录:泰华文学主要作品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26935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泰华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现状
二、 华侨文学与华文文学
三、 身份认同
第一章 北望神州——乡愁视野下的身份寻觅
一、 中国意识下的家园想象
(一) 乡愁即国愁
(二) 文化之恋
(三) 缅怀失去的童年
二、 神灵崇拜与祖先崇拜
三、 语言即存在
第二章 湄南之滨——本土化进程中的身份构建
一、 漂泊者的苦难:湄南河边的唐人街
二、 强者的自我救赎:走出唐人街
(—) 湄南河——母亲河
(二) 湄南河边的人——“中泰—家亲”
第三章 理性书写——历史与现实贯通中的身份融合
一、 怀旧认同
二、 异托邦想象
结语
附录:泰华文学主要作品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26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92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