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王尔德《斯芬克斯》中的两副“东方”面孔

发布时间:2017-05-26 19:21

  本文关键词:王尔德《斯芬克斯》中的两副“东方”面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尔德长诗《斯芬克斯》中的"东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乌托邦式的乐土,一副是妖魔横行的荒原。然而,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兴起却荫蔽了"东方"的"天使面孔"。因此,深掘诗作中精心勾勒出的两副"东方"面孔,可帮助我们从更细致的层面探讨西方文化对"东方""他者"既向往又恐惧的复杂文化心态。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关键词】王尔德 《斯芬克斯》 东方 两副面孔 乐土 荒园
【分类号】:I562.072
【正文快照】: 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构思于1881年、完成于1894年的长诗《斯芬克斯》(TheSphinx),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异国情调十足的东方画卷。在王尔德所生活的时代,“东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关键词。正如萨义德(Edward Said,1835-2003)指出的那样,相当数量的19世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斌;;网络游戏与当代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王埃亮;;消费时代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4 吴子林;;“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5 张磊;;论新感觉派唯美—颓废视角下的城市空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解诗萌;王家民;;时尚杂志数码插画漫谈[J];今传媒;2008年03期

7 季欣;;商业空间的审美发展向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汝山;;当下时尚模特文化审美批判[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王琦;;现代性视野中的唯美主义[J];长城;2010年08期

10 王小立;;唯美主义者的困惑与追求——试论王尔德与《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主要人物的挈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张武军;赖雅琴;;是积极的浪漫还是唯美的颓废——对作为主义的郭沫若早期创作的重新考察[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翔宇;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璇;赵本山现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漆晓雯;世纪末的“恶魔”[D];苏州大学;2010年

3 彭勃;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悟岩;优雅的反叛[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史修竹;五味调和的审美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艳霞;后现代语境下的内地青春偶像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征;消费文化视域下山水实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海乐;国内省级卫视自制剧热播原因与走向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平;国内王尔德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2 梅疾愚;伦敦餐桌上的王尔德[J];书屋;2004年01期

3 张介明;当代西方的王尔德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4 刘更祥;论王尔德小说多元文化并置与冲突[J];求索;2005年04期

5 吴学平;;讲述美而不实的故事——论王尔德的“谎言”说[J];学习与探索;2006年06期

6 吴学平;夏腊初;;国内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吴学平;;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张介明;高建宏;;王尔德戏剧的现代阐释——论王尔德戏剧的继承和创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刘琼;;艺术与神圣——作为“圣王”的王尔德[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语言魅力探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武平;王尔德的先祖与后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臧棣;因他触及文学的皮肤[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肖毛;一个在悲怆中寻找唯美的灵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赵荔红;悲怆的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6 沈大力;王尔德,唯美理想的寂灭[N];文艺报;2012年

7 苏福忠;读点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舒晋瑜;诗人殉道者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余凤高;“快乐王子”:爱的颂歌[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萧易;得不到宽恕的梦想家[N];中国邮政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垒;王尔德的自由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小波;论王尔德戏剧中的悖论语言之美[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3 戴昕航;论同性恋身份对王尔德创作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齐文波;张爱玲与奥斯卡·王尔德“尖刻性”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王小星;作为另类小丑的花花公子[D];西南大学;2015年

6 何幸君;唯美主义者的乌托邦:王尔德与东方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齐静静;王尔德对现代社会的反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星君;社会边缘的狂欢:王尔德狂欢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唐慕实;王尔德与二十世纪爱尔兰文学中的“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王尔德《斯芬克斯》中的两副“东方”面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97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d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