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学回忆录》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学回忆录》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从主体精神、话语方式、批评过程、价值定位各方面来看,都可看作印象主义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回音。他是唯美主义的精神后裔,自由出入于古今中西文学经典之间,依靠个人颖悟评点论断作家作品,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其话语方式具有浓郁的艺术性,承续了中国古典感兴批评的流风余韵;他的鉴赏式品读重视批评主体的创造性,强调阅读印象和直觉,突出文本的审美特性,注重批评印象的比较与辨析,充分体现了中西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他把文学看成一场盛大的回忆,以散点透视的方法予以观照,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关键词】: 木心 《文学回忆录》 印象主义 唯美主义 感兴批评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印象批评是一种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它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它否认作者“客观意图”的存在,强调批评家的阅读感受,印象批评重视阅读印象,是一种斯坦利·费什意义上的“强读者”批评模式,实开后来接受美学的先河。印象批评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铁生;周国平;和歌;;史铁生:扶轮问路的哲人(二)[J];黄河文学;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程致中;;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生命景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张静;;温丽而多情的篇章——张华《情诗》之一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庄丹;;试论心学对“评点”文学批评样式的内在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李春;龙佳兰;;启蒙情怀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陈昶;;试论《沉沦》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王华青;;精神分析学与意识流的共融——试论李健吾的戏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王慧君;;论沈从文感性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程致中;;鲁迅与沈从文: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比较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5 杨鼎川;;汪曾祺40年代两种不同调子的小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建东;;镜像中的理论狂欢——现代文论话语的引进与误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李建东;;对当代批评话语的省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钟名诚;;朱光潜文学批评方法论[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10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琪;《包法利夫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秋s,
本文编号:399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9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