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明治时期中日诗话的古今之变
本文关键词:民国—明治时期中日诗话的古今之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的民国与日本的明治时期均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中日诗话也在世纪变革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诗话作者因应时代的变化,对传统诗话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一些改革。这种改革,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是主动的。由于传统诗话所依托的旧体诗在此期仍有广泛的市场,所以它的衍生品——旧体诗话也经历了一段活跃期,产生了数量不少的诗话作品。比较而言,明治诗话比民国诗话的新变更突出。旧体诗话最终仍基本消亡,这是由于它所依存的旧体诗及文言文的日渐边缘化。从民国—明治诗话的古今之变中,可以看到旧体诗及文言文的存在对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民国诗话 明治诗话 日本诗话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日本中国文章学研究”(13YJA701541)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一、西方文化的输入与旧体诗学的回光返照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在中国是晚清与民国时期,在日本是明治大正时期,中日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晚清以至民国,数十年的时间,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即刻呈现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町田三郎,马振方,马小立;明治汉学纪要(上)[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和新;;一部由日本流入中国的《万国史记》[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2 张尧;;日本文化对DIY手刻橡皮图章图案的影响[J];包装学报;2012年02期
3 陈春香;;从高旭的涉日诗歌看晚清中国人的日本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统兴;;试论晚清国人办报中早期外交官的贡献[J];国际新闻界;2008年05期
5 钟声宏,邓泽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浅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6 李军;;晚清民国时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J];东南文化;2014年01期
7 李杰玲;;清代广东与日本船舶贸易中的汉籍交流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张志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9 曹颖;;唐诗远播扶桑时——从意象“竹”分析唐诗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8期
10 冯天瑜;;值得重新体味的清民之际的“封建”观[J];史学月刊;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章育良;清末诉讼文化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贺晓舟;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卜庆安;屈大均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郑翠斌;清末政治漩涡中的御史(1894-1911)[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锋伟;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虹;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李贝;论严复的晚年趋稳[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侯雪娟;文史互渗:试论黄遵宪的“诗”“志”对话[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5 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6 张新萍;清末民初30年间山东人的日本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洋;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生成的本土因素[D];吉林大学;2008年
8 尹海燕;1896-1923: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赫兰国;丘逢甲诗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寒;日本汉学家冈千仞的中国之旅(1884-188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明治时期中日诗话的古今之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