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特点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5-29 22:00

  本文关键词:论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特点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一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都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麦克尤恩整个写作生涯中的语言风格、文本架构、作品类型以及关注重点的改变。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麦克尤恩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突破自我,敢于挑战新风格和新高度的作家。因此,麦克尤恩小说特点的变迁便成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对麦克尤恩的创作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麦克尤恩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空白与问题,并于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重点。第一章是对麦克尤恩小说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将其小说按照写作时间分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至今的三个时期,整体探究了其三个时期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二章是以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病态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麦克尤恩的写作生涯中的观照对象的变化。第一节分析了其前期小说中来自底层的病态人物,探讨了两种病态的成因。第二节分析了中后期小说中的精英阶层的病态人物,并通过观照对象的变化来揭示麦克尤恩小说中病态人物位移的原因及意义。第三章是以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背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麦克尤恩在不同时期小说架构方式的变化。本章共分为三节,分别分析了前期小说中的“聚焦式舞台”、中期小说中的“平面式舞台”以及后期小说中的“全景式舞台”的特点和呈现方式。通过对比,揭示了麦克尤恩小说中不断变换的背景的意义和作用。第四章是以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麦克尤恩是如何使用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第一节探讨了其前期小说中的单一视角的使用的益处。第二节具体阐述了中后期小说中的多维视角的变换。通过对比来探讨麦克尤恩叙事视角的发展和写作手法变化的意义。第五章是以麦克尤恩的自身和社会因素为研究对象来剖析麦克尤恩的写作及其变化的原因。第一节从麦克尤恩的自身因素出发,探究童年的生活给麦克尤恩带来的多维影响,分析他在小说中书写病态人物和病态主题的原因。第二节以麦克尤恩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的时代大环境来探究制约其小说特点变迁的诸多因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小说 特点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一章 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特点的变化轨迹11-20
  • 第一节 “恐怖伊恩时期”:70年代阴郁式写作11-13
  • 第二节 “动荡中的迷失”:80年代拓展式写作13-16
  • 第三节 “灵与肉的成熟”:90年代深度式写作16-20
  • 第二章 麦克尤恩小说病态人物群体的位移20-27
  • 第一节 “小人物”的病态21-24
  • 第二节 “精英”的病态24-27
  • 第三章 麦克尤恩小说创作背景的变化27-35
  • 第一节 聚焦式舞台27-30
  • 第二节 平面式舞台30-32
  • 第三节 全景式舞台32-35
  • 第四章 麦克尤恩小说叙事视角的改变35-46
  • 第一节 前期:单一视角36-40
  • 第二节 后期:多维视角40-46
  • 第五章 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特点变化的原因46-56
  • 第一节 自我因素:“壁橱里的骷髅”46-49
  • 第二节 时代投影:混沌中的反思49-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5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7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8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9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10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晓君;历史文本性,文本历史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珊珊;无边的原罪,无力的救赎—叙事伦理视阈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鄢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认知叙事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特点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5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