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好人》中沈德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
本文关键词:论《四川好人》中沈德的双重人格与悲剧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布莱希特名作《四川好人》通过对女主角沈德双重人格的塑造,实现了对主题的刻画——善必须有恶支撑才能长久,因为在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下,无节制的善良会给施救者带来彻底的毁灭,只有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无所顾虑地做一个好人。沈德的悲剧性体现在她倾其所有去助人而无法自保,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下,她的人格经历了逐渐由善向恶转变的过程,她被爱情欺骗而丧失对人性最后的希望,与此同时逝去的还有她纯真的自我。这部戏剧展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双重人格 沈德 悲剧性
【分类号】:I516.073
【正文快照】: 安徽文学2015年2期总第379期贝尔托·布莱希特曾经说过,人类会在“他们所生存的经济体系里竭尽所能地获得成功”,[1]因此人们认为他是一名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同时,“由于他对现代戏剧手法的让人备具争议的创新使用,布莱希特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他所提出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薛松;《四川好人》的陌生化编剧技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王世欣;试析《四川好人》中的陌生化效果[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谢芳;;《四川好人》中的中国戏曲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9期
4 张黎;《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5 周洋洋;;《四川好人》里的“间离计”——浅析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技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杰;;蝙蝠与香烟——“反幻觉”视域下的皮兰德娄与布莱希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汪子涵;;论演员在舞剧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能动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金蕾;;论戏剧《思凡》“陌生化”手法的运用[J];长城;2012年04期
4 冯春园;;《蝴蝶君》中舞台表现形式的陌生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刘颖;;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6 高音;旗语——在戏剧实验的20世纪80年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杜莹杰;;“陌生化”的诗学流变及其在文艺作品中的审美诉求[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8 潘洁;;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音乐的“间离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龙珊珊;;“布莱希特”的尴尬[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10 胡志峰;渴望交流——80年代探索戏剧的语言特质[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Z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晖;徐
本文编号:416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1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