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文学形象的抽象意义——《喧哗与骚动》的求真追美

发布时间:2017-07-31 19:35

  本文关键词:文学形象的抽象意义——《喧哗与骚动》的求真追美


  更多相关文章: 现象学 追问真理 《喧哗与骚动》 审美凯蒂


【摘要】: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意蕴。与同期的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后来的伽达默尔现象学三大哲人不谋而合,福克纳通过多位叙述者叙述而不用凯蒂叙述,把她作为叙述对象,实际上就是以现象学追问真理的方式,表达了对凯蒂之美的诉求,实现了具象文学作品的抽象哲学意义。
【作者单位】: 巢湖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现象学 追问真理 《喧哗与骚动》 审美凯蒂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在对《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以下简称《喧》)的叙事研究中,叙述者并置是该作品研究的重心,而对于为什么没让凯蒂参与叙事,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福克纳解释说,“对我来说,凯蒂太美、太动人,故不能把她降格来讲述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从别人的眼里来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On the Gradualness by the Narrative Ambiguity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J];学术界;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萍;谈《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3 张显凤;隐蔽的母亲——《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形象剖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廖白玲;《喧哗与骚动》:一个现代寓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钱中丽;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陈捷,高红;论《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蔡芳;李颖芬;;论《喧哗与骚动》的杂乱有章[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段水红;;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基督教影响[J];文史博览;200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5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6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颖;从生命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江南大学;2012年

9 朱鹊飞;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策略[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志翔;《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人物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0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00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