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明威的巴黎情缘
本文关键词:论海明威的巴黎情缘
更多相关文章: 海明威 《流动的盛宴》 青春记忆 《太阳照常升起》 巴黎情缘 巴黎底色 互文性
【摘要】: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题带有巴黎生活底色,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在巴黎"认识的人",情节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具有互文性,场景是作者生活过的巴黎场景。海明威的这两部作品或显或隐地反映了他与巴黎结下的情缘。研究海明威的作品,最好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展开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海明威 《流动的盛宴》 青春记忆 《太阳照常升起》 巴黎情缘 巴黎底色 互文性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的一本回忆录:“讲的是他1921-1926年在巴黎度过的岁月。”[1]这说明该书对研究海明威生平、对研究其作品的巴黎印记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学术界对此却很少关注,查“中国知网”,仅有一篇针对《流动的盛宴》三个译本进行评析的论文[2],对于《流动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2 迟红;;《流动的盛宴》三个译本评析[J];海外英语;2014年14期
3 董衡巽;海明威的启示[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2期
4 刘明阁;《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文本结构与主题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杨仁敬;;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海明威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亚岚;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王秀利;;海明威《我的老爹》的文本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贾玲云;;《五号屠场》的荒诞艺术与主题深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梁淑梅;龚艳萍;;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麦池;;时代视野中的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宫小兵;;什么是死亡:论海明威的死亡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柴阳玉;;斯佳丽的执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星;;硬汉精神是如何炼成的——略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晓红;;论《小城畸人》中的丑与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慧珍;陈玉洪;;从《野鹅》看清教伦理的负面影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徐;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5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艳钰;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刘顺利;文本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礼扬;一个精制的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朝君;论约翰·契弗笔下的“中产阶级的危机”[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闽井;论《小城畸人》对圣经故事的戏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金娥;评价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的悲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鹿文芝;互文性视角下的高中生作文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瑞芹;英汉广告文本互文性的顺应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武;海明威小说的文体风格[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骆贤凤;论海明威的艺术风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齐林芳;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邵玲;海明威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朱文利;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男权世界里的阴影(英文)[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刘更祥;海明威研究综述[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马美兰;论海明威小说的崇高主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郑青虬;海明威的女性意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翁瑜;显与隐:海明威的“冰山”风格[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10 顾发良;逃避与行动:厄纳斯特·海明威小说人物性格中的悖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电影化[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韩星;;硬汉精神是如何炼成的——略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韩晴;;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的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冉利华;论海明威小说的“冰山”风格[N];文艺报;2005年
2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曾;海明威作品中的异化因素及其自我拯救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能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世界[D];苏州大学;2008年
3 彭雅英;从生态女权角度解读海明威的主要女性角色[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苏艳凤;从词汇语法衔接角度解析海明威小说言语风格[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李颖;解读海明威的死亡主题[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李华琳;海明威的性别观[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银花;海明威的生态女性意识在《过河入林中》的体现[D];山东大学;2010年
9 田瑛琦;战争与海明威的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金莲;简洁与重复——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0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