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笔下的深度共同体
本文关键词:华兹华斯笔下的深度共同体
更多相关文章: 华兹华斯 深度共同体 《序曲》 沟通 陌生人
【摘要】:英国学者怀特和纽琳最近揭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有失偏颇:纽琳只偏重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这一角度,而怀特则把个人和共同体看作对立的概念,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洞察。事实上,华氏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在较为宽广的语境中展开。虽然华氏并没有用过"情感结构"这一术语,但是他的有关思考跟发明这一术语的威廉斯可谓不谋而合:在威氏那里,情感结构意味着一种"深度共同体",而只有在这深度共同体中,"沟通才成为可能";华氏在想象共同体时所关注的也恰恰是怎样使上述沟通成为可能,因而他心目中的共同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度共同体。华氏的诗歌还让人想起艾略特。后者直接把共同体的命运跟对待死者等陌生人的态度联系在了一起,而华氏早于艾氏一百多年就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给予了诗意的表达。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深度共同体 《序曲》 沟通 陌生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12&ZD17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2
【正文快照】: 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共同体情怀”。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纽琳(Lucy Newlyn)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怀特(Simon J.White)之间的争论。纽琳于2003年发表了以“《序曲》中的共同体”为副标题的文章,强调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晓玲;;“感受就是一种知识!”——乔治·艾略特作品中“感受”的认知作用[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贵明,康珊;试论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陈才忆;;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异同——以《古舟子咏》和《退役兵》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谢世波;;论《序曲》“绞刑架片段”中的“地方”主题[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黄恩成;;王位上的童年——华兹华斯《序曲》中的儿童意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王欣;吕婷婷;;自然·人性·自由——解读华兹华斯诗歌的三大主题[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6 黄恩成;;诗性的漫游与思想的成长——华兹华斯《序曲》中路的意象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李正良;黄波平;;基于美学的角度对广告的批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06期
8 赵光旭;;生态批评的三次“浪潮”及“生态诗学”的现象学建构问题[J];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9 李增;陈彦旭;;“融合”与“敬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东方书写的另一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朱玉;;俯视的角度——小海《影子之歌》译后记[J];东吴学术;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光旭;;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4 夏文静;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秀梅;抗拒现代:生态后现代视域下的华兹华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陈彦旭;“我—它”与“我—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许鹏;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圣华;华兹华斯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家;信仰、永生、普爱[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王春秀;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杨晶晶;叙事学理论视野下《佛洛斯河磨坊》中的人物观与情节模式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素花;乔治·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静;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境界[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8 徐瑞祥;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立伟;论华兹华斯有关普通人的诗歌中的重复现象[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周兰美;华兹华斯诗歌的空间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吉瑛;;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反映的文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刘晓青;;透视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郑侠;;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是七个》[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4 章燕;;新中国60年华兹华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孙淑玲;;“不可想像的时间之触”——华兹华斯的变化观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6 苏文菁;华兹华斯在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03期
7 赵琼;;华兹华斯之自然主义诗作探微[J];芒种;2013年23期
8 易晓明;华兹华斯与泛神论[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9 刘新民;华兹华斯二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顾思兼;试论华兹华斯思想转变中的心路历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梁文琴;;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韵[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马玉凤;;求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哲学意蕴[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段艾琳;訾缨;;有关华兹华斯“创作观”、“自然观”与“儿童观”的关联性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张叉;;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死观[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倪庆饩;多萝西·华兹华斯笔下的格拉斯米尔[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蒋多;自然的眼睛[N];中国石化报;2002年
3 邹建军;“千湖之省”为何没有“华兹华斯”?[N];湖北日报;2012年
4 陈小艳邋何朝辉;华兹华斯与杜甫:浪漫与现实之间遥远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傅修延;文学与国民教育[N];文艺报;2003年
6 陈钟;英格兰湖区漫步[N];财经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2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兰美;华兹华斯诗歌的空间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阁;华兹华斯诗学在中国[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3 田咏俐;从深层生态学角度解读华兹华斯抒情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圣华;华兹华斯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秦旭;论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情感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沁;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文思想[D];贵州大学;2007年
7 谢颖浠;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静;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境界[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9 梁娜;华兹华斯的怀旧浪漫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徐丽洁;碰撞、失落与回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0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4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