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编撰元小说视角解读《占有》
本文关键词:从历史编撰元小说视角解读《占有》
【摘要】:A.S.拜厄特是现代英国最优秀的女性作者、小说家和评论家之一。2008年《泰晤士报》称赞其为“自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50位作家之一”。《占有:一段罗曼史》被认为是拜尔特最出名的作品,且在1991年为其赢得布克奖。自出版以来,该部作品复杂的主题、新颖的叙事,深受广大评论家和读者的欢迎。本文除介绍和结尾外,分为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拜厄特在《占有》的历史意识。拜厄特将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并置,呈现给读者一种仿维多利亚的写作风格,并同时意识到文本的真实性和虚构性。对拜厄特而言,虚构的世界可真如实际的生活,看似客观的历史可能是主观的构建。她重新定义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尤其挑战了两种话语的分离,倡导重返历史,因为她质疑历史学家和传记家编订的盖棺定论的历史。拜厄特重建了女性的历史脉络。第二章讨论了《占有》的叙事愉悦性。这部小说是部自恋体小说,小说中充斥着“元小说的悖论”的自我意识。主角们能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语言和虚构的身份,深谙文学理论术语。同时,《占有》试图打破既定模式,解放既定的文本框架。小说中大量的语言文字组成的视觉文本,使小说形成一种特有的油画效果,中世纪传奇主题与经典主题的反复出现,再现了历史,传承了文化。由于戏仿是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章致力于探讨《占有》中的戏仿。这部小说一方面表达了拜厄特欣赏我们与过去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表明了她力图打破传统写作方式的决心。本文应用林达·哈琴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理论,试图探讨拜厄特的《占有》的后现代历史编撰元小说的特点,以此来论证,作为一名革命性的后现代作家,拜厄特在历史编撰元小说理论的应用方面具有实验性地位,她还倡导新的小说写作方式。本文探讨了拜厄特的独特的历史意识,创造叙事愉悦性的方式及戏仿在历史编撰元小说中的功能。
【关键词】:《占有》 拜厄特 历史编撰元小说 后现代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9
- Introduction9-18
- Chapter One Byatt’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ossession18-30
- A. The Fictive History as Reality19-21
- B. Knowing History in the Present21-25
- C. Reconstruction of Female History25-30
- Chapter Two Narrative Pleasure30-40
- A. Narrative Narcissism30-34
- B. Reading Enjoyability34-37
- C. Intertextual Pleasure37-40
- Chapter Three Parody40-53
- A. Parody of Mythical Stories41-45
- B. Parody of the Biography The Great Ventriloquist45-48
- C. Parody of Victorian Novels48-53
- Conclusion53-55
- Works Cited55-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红;小说的幸福——邓韶征小说解读[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心武;“9·11”事件与小说写作[J];文学自由谈;2002年02期
3 赛珍珠;姚君伟;;论小说创作[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王飞;;写小说究竟是为了什么[J];写作;2009年17期
5 吴怀仁;;论小说写作中悬念的形成机制[J];写作;2009年13期
6 葛水平;;我和我小说中的乡村女性[J];名作欣赏;2010年10期
7 王安忆;;小说的创作[J];东吴学术;2010年02期
8 王祖基;;论小说的独创性与可读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黄德海;;城市小说的异数 关于《繁花》[J];上海文化;2013年01期
10 王岚;;王强模的《小说写作艺术》出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敬泽;;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2 贺绍俊;阎晶明;;鲁敏小说解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许俊雅;;台湾小说中的戏剧题材及写作技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傅逸尘;;军旅小说要警惕快餐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5 苏友芬;;简述女作家共同的叙事形式选择——小说[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蓝芒;;文学呼唤激情和想像力——读白桦《蓝铃姑娘》小说二题[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7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8 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谭光辉;;历史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评魏继新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10 吴义勤;;一部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的小说——评《解密》[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华鹏;有关小说的絮语[N];文艺报;2007年
2 斯继东;有关小说写作的几点思考[N];山西日报;2012年
3 章晓明;小说学的通俗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王干;“小说”乡村的难度[N];文艺报;2007年
5 南帆;小说家林那北[N];文艺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凤紊;网络军事小说这10年[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傅翔;逻辑决定小说的合理性[N];文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何瑞涓 整理;陈冠中:现在应该看小说,你同意吗?[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朱航满;让小说飞翔起来[N];文艺报;2011年
10 陈劲松;好小说与什么有关[N];中国艺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谦;论转型期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丹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吉林大学;2010年
3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丽霞;世俗化时代的文学镜像[D];浙江大学;2006年
6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7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8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玲;从历史编撰元小说视角解读《占有》[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张娜;茅盾小说的暴力叙事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雷淑英;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人小说的军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姚华;元小说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1年
5 田中华;论90年代后小说中的北京书写[D];扬州大学;2005年
6 刘桂茹;论小说修辞的主体间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玉喜;论1978-1988小说的“自然”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展雄;《上海的早晨》:工业小说视野中的观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帆;论方方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D];扬州大学;2012年
10 杨佳;影像时代的小说图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3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9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