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文学VS政治:帕慕克的文学思想探源

发布时间:2017-08-24 11:03

  本文关键词:文学VS政治:帕慕克的文学思想探源


  更多相关文章: 帕慕克 文学理论 第三世界文学 政治 文学性


【摘要】:帕慕克以创作闻名世界,而其文学思想尤其是有关"文学与政治"的论述独树一帜,迄今尚未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参照其创作实践,并将相关论述与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广泛比较发现:首先,帕慕克将"文学与政治"问题作出解说;其次,他提出另一种文学的政治性,并讨论了非西方的压迫社会的文学与政治的悖论关系,提醒人们文学批评与研究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此一重要特点;最后,他重新定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尽力创设一种超越文学与政治二元对立框架的阅读文学的方法框架,加深我们对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理解和研究。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帕慕克 文学理论 第三世界文学 政治 文学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09&ZD071)
【分类号】:I374.06
【正文快照】: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以下简作“帕慕克”)是饮誉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23岁从土耳其科技大学退学,矢志成为一个小说家,7年之后发表处女作《塞夫得特先生》,此后共创作出版了以《我的名字叫红》(1998)为代表的长篇小说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2 迟梦筠;王春林;;重建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从略萨获诺贝尔文学奖说开去[J];名作欣赏;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华;何妍;;虚构与现实——略萨小说诗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周小仪;;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J];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3 孙胜忠;;质疑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唯文化批评”[J];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4 张华菲;;浅谈老子《道德经》的文学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方晓枫;叶知秋;;意象和象征深处的美学之光——胡的清《裸露的事物》散论[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包薇;;哥特小说《抽彩》中的艺术特色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4期

7 高迎春;洪梅;;论艾略特《荒原》中的二元对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11期

8 苟强诗;;书报审查制度与民国文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王伟;;伊格尔顿:为“本质主义”喝彩[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10 陈文玉;;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反讽叙事[J];电影文学;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边利丰;;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学术公案及其理论思考[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严又萍;族裔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胡涛;“文学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杨丽;杰克·伦敦三部“成长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何欣;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刘绪才;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D];南开大学;2013年

10 柴高洁;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现代诗潮转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抗争、逃离与忍从的悲歌[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争战;文学:生还是死[D];四川大学;2006年

3 卢衍鹏;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卢楠;当前对于“文学边缘化”和文学地位的主要认识与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钰;论苏珊·桑塔格的视觉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范莉;文学性:扩张与泛化中的坚守[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毕延国;对于“文学边缘化”的认识与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8 唐彩云;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共生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雯;论微博对文学写作与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冯晨;从词汇衔接机制看英汉翻译中语义连贯的再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3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连科;;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在帕慕克先生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宗笑飞;;帕慕克的忧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李伟荣;;“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孙文波;;旧笔记: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J];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6 杨卫东;;“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从《雪》来看帕慕克所执著的身份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9期

7 张虎;;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J];东方丛刊;2009年04期

8 张虎;;“没有人永远是自己”——解读帕慕克的小说《黑书》[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9 陈光;;是无奈的祭奠,抑或是殷切的期望?——浅析帕慕克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10 尹星;;“收藏式写作”:帕慕克《清白博物馆》中的都市现代性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土耳其文学欲搭帕慕克“顺风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汪海燕;帕慕克12月面世新作是插图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施宏俊邋(帕慕克作品出品人);“寻访”帕慕克[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王玲;诺奖作家帕慕克明年访华行程确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王蕾;帕慕克:别样的色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陈星男;打开帕慕克的手提箱[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7 王寅;散记帕慕克北京行[N];南方周末;2008年

8 张虎;“纯真”与“敏感”的帕慕克[N];文艺报;2013年

9 洪晓;这一切真的在帕慕克身上发生过吗[N];东方早报;2013年

10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虎;奥尔罕·帕慕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乾;别样的爱恋—帕慕克的爱情书写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辛鹏宇;帕慕克作品中的“忧伤”主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蒙;帕慕克小说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新泽;在空间诗学视野下的帕慕克小说[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何韵;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卓;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可利;论帕慕克小说的文化混杂性[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汪素雅;前往卡夫山[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3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3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5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