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夏目漱石的理想女性像——兼论其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
本文关键词:媒体人夏目漱石的理想女性像——兼论其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女性观的反映
【摘要】:日本一代文豪夏目漱石,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为主线写出了大量名作,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夏目小说的女性群象。笔者首先对这些女性群象进行了类型学考察,发现兼备传统女性的温顺沉静和新女性的浪漫知性的女性人物更受夏目欣赏。其次,笔者以夏目创作的时间顺序为轴进行了考察,发现夏目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多是男性人物的陪衬,从《明暗》开始,夏目试图从女性视角展开叙述,也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女性关照。另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环,夏目漱石是以《朝日新闻》为媒介,以知识分子阶层为受众进行创作的。按照大众传播中媒介和受众的互动关系理论,夏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女性期望和女性关怀。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夏目漱石 女性观 知识分子 大众传播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一、先行研究作为“日本现代文学巨匠”[1],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小宫丰隆甚至将其奉为“国民作家”,可以说夏目本身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人物。同时,身为《朝日新闻》专栏作者的他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其女性观可能就是作为报纸读者主体的知识分子的女性观的反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维维;;浅谈小说《浮云》中的阿势与明治社会的女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张海东;;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3 张原;;价值传播与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4 毛雪皎;;豆瓣网对构建当前城市公共领域的有益尝试[J];今传媒;2009年06期
5 陈艳辉;;传统媒体在信任危机事件中应该如何担当——以“李刚门”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0年12期
6 闫名驰;;解释性媒介对美国媒介发展及其从业者的影响[J];今传媒;2011年06期
7 杨玲;;仪式观传播视觉下的营销活动[J];今传媒;2012年05期
8 李良荣;郑亚楠;;关于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几点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文鸯;;“浅阅读”时代编辑的坚守与应对[J];出版科学;2012年02期
10 屈慧君;;做“德、理、情”三馨教师——兼论亚氏《修辞学》中的传者意识[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金长江;陈小娟;;三峡工程新闻传播:动力、影响、战略与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4 张金海;黎明;;媒体演进的价值规律[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5 马晓雪;李艳;;文化旅游政务微博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效用研究[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李相君;荆烽;罗争光;;艾滋病预防知识传播中的“间接影响模式”研究——以上海地区白领为研究对象[A];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郝建国;;当代中国传媒政治的内涵与演变——以改革开放为起始点[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娟;胡怡;;电视房地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新闻联播》、《第一地产》、《财经夜行线》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9 潘祥辉;;中国区域媒介转型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浙江传媒业60年转轨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文汐;;独占接触还是复合使用?——全媒体时代城市居民的媒介接触行为模式选择[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易旭明;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上海大学;2011年
7 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罗钰;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沈晓霞;信息时代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庞万红;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张晓锐;论时尚传播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嬗变及其特征[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郑晓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沈卉;互联网时代下“山寨”视频短剧考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卓;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J];日本学刊;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善;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日本研究;2005年03期
2 王树义;王云红;;夏目漱石《其后》作品中的人物解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8期
3 孟庆枢;;小森阳一对夏目漱石的再阐释——以夏目漱石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中心[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4 孙苏平;;试论夏目漱石文学的基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素;;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邱丽君;;再读夏目漱石的《心》[J];新闻爱好者;2011年02期
7 李娇;;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张焕香;;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佟姗;;夏目漱石“余裕论”简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天然;;夏目漱石与《心》——看作品《心》所展现的夏目漱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鹏飞;;夏目漱石与汉文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梦;;试论夏目漱石“自己本位”向“则天去私”的转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少华;夏目漱石和他的《心》[N];文汇报;2000年
2 沈宇;回望的眼光[N];文艺报;2014年
3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理性客观地观察我们的邻居[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张秋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迪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日本的自卑与自傲[N];东方早报;2007年
6 马小虎;用“心”去死[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欧南;夏目漱石与《梦十夜》[N];黑龙江日报;2004年
8 林少华;文学翻译:美、审美与审美忠实[N];文艺报;2014年
9 宋再新;唐诗魅力应犹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年
4 马英萍;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燕;夏目漱石汉诗小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爱元;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D];湘潭大学;2006年
3 王茜;关于夏目漱石“余裕论”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4 魏中莉;夏目漱石《过了春分》论[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玉;夏目漱石《道草》论[D];苏州大学;2011年
6 励健;关于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金钱[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梁懿文;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瑷;无法温暖的归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倪祥妍;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34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3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