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独立的批判精神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性:独立的批判精神
【摘要】:在众多后现代理论中,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的思想是独特的。他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最终会成为过去,但后现代性中蕴含的怀疑精神、否定精神和批判精神却在全球化的意识中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理论武器,后现代主义将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丰富的透视角度。也许,这就是哈桑的意义。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哈桑 后现代性 批判精神
【基金】:201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关键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14C034 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后现代主义不会永远活跃于历史舞台,它终有竟时;但作为一种理论,它有着丰富的研究视角,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作为二战以后广泛兴起的思想、文化、艺术潮流,后现代主义涉及到先锋派艺术、大众艺术、实验艺术等。尽管当时人们对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还争论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宪;;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2 阎嘉;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兼评戴维·哈维的后现代理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建平;;约瑟夫·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方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让子弹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黄石;杜庆春;;反对电影,还是被烈火吞噬——思想或抽象写作在居伊·德波作品中的影像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9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杜莹杰;;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邹广文;;文化理想与文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精神[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闫方洁;;商品、异化、拜物教: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源起[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叶立国;;生态学的后现代意蕴[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福宝;电影中的后现代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公瑞;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家用电器的“慢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刘露;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女权主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桂林;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定位与质疑[J];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颖,彭波;“后现代性的悖论”的哲学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文晶,王春光;真善美的统一与对后现代性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4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策略与尝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彭立勋;;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J];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6 沈湘平;;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7 何芳;;论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迈克·塞维奇;艾伦·瓦德;范欣;;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城市文化[J];美术馆;2009年01期
9 刘剑;;论手机电影的后现代性[J];湘潮(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汪丽;;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之关系初探——从“赵小李”现象谈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立爱 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化透析与诗意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林华瑜;新现实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6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陈铭;严肃而又前卫的学术[N];湖北日报;2004年
8 冯敬诺 杨信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如意;技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孙颖东;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到永恒的价值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朱长泉;后现代通俗小说中的悖论[D];宁波大学;2008年
5 杨丽萍;黑客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6 樊蕾;论新生代电影的审美风格转变[D];山东大学;2008年
7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杨子飞;自由与确定性的双重变奏[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仲明明;论吉本芭娜娜创作的后现代性[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2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1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