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俄象征诗派“契合”观比较论!

发布时间:2017-09-08 21:29

  本文关键词:中俄象征诗派“契合”观比较论!


  更多相关文章: 象征主义 契合 两个世界


【摘要】:"契合"是象征主义诗学的核心所在,其哲学基础是"两个世界"的分开,而在中俄象征主义诗人的观念中,"两个世界"有不同的内涵,中国象征派诗人在潜在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与客观世界的呼应,以期达到与万物冥合的境界,俄国象征派诗人则志于神秘的彼岸世界和永恒世界,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的碰撞中形成了两种旋律,异质的"契合"观念决定了两种象征主义诗潮发展的不同路向。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象征主义 契合 两个世界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2010B24)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契合”属于现代诗学美学范畴,它同时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方式存在着。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通过一首诗《应和》赋予“契合”以不同凡响的意义,短短的十四行诗“带来了近代美学底福音”[1]80。“契合”论有三层内涵:首先,指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相互交感的关系,这一点类同于“通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枫;象征与叙事——论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象征主义[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会永;;行走在“边缘”——30年代林庚自由诗内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陈太胜;;诗观与写作的悖离——穆木天的“纯诗”理论与写作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刘静;;抗战时期左翼诗人群的诗体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蒋芳;;新中国成立前的巴尔扎克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蒋芳;;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8 陈秋红;;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J];东方论坛;2007年05期

9 刘静,龙泉明;论后中国诗歌会诗人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陈俐;生命盛典的沉醉狂欢——《凤凰涅i谩纷勐踇J];郭沫若学刊;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姚晓萍;境界与精神[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曼莉;论波德莱尔“应和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的接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崔桂英;“大自然的歌手”与“大自然的崇拜者”[D];延边大学;2005年

4 罗侃平;白、黄、红:中国纯诗的三原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文刚;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季景伟;穆木天诗歌研究——一个象征主义的视角[D];吉林大学;2010年

7 颜彦;远行与回归:二十世纪上半叶新诗中土的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习丽娟;“穆木天现象”及穆木天诗学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玮思;寻求智性的栖居[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朱基钗;论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D];北京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以焕;;“象征主义”探源[J];学习与探索;1982年02期

2 宁宓用;俄国与西欧象征主义浅议[J];俄罗斯文艺;1994年02期

3 长石;论象征主义文学[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中国象征主义与艺术图形》(英文)[J];Women of China;2008年06期

5 吴红光;;象征主义浅探[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6 薛瑞东;福克纳与象征主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李小桃;俄国象征主义思想探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张智华;象征主义与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孙喜燕;论象征主义美学观[J];美与时代;2004年01期

10 李s,

本文编号:816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16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7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