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と福永武彦の孤独と自我につぃて「こころ」と「草の花」を通して
发布时间:2017-09-19 18:24
本文关键词:夏目漱石と福永武彦の孤独と自我につぃて「こころ」と「草の花」を通して
【摘要】: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家喻户晓,特别是其赤裸裸地描写人性的小说《心》,被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广泛阅读。《心》以遗书的形式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的写作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在文学界实属罕见。与此同时,日本战后作家福永武彦,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但在日本却非常出名,特别是他对爱情、友情以及青春和死亡的态度认识深刻,以其代表作《草之花》而著名。《草之花》和《心》都是通过遗书的形式叙述主人公生前的故事,二者离奇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在主题方面,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反映人的内心深处情感,即反映主人公的孤独与自我。其共同性都是将爱情、友情、自我、生与死等元素,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描写出来。正如小说《心》中的主人公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寂寞的人,你也是寂寞的人”(夏目漱石、2005:18)。能够通过小说将人们的孤独深刻地表达出来,作家自身一定是深深体验过孤独,比常人更能理解孤独。另外,武彦的《草之花》开头也有如下陈述:“人人都有各自的孤独,人人都屈蹲在被孤独封闭的墙壁下,企图感受自我孤独的重量。”(福永武彦、1956:13)。漱石和武彦都是深刻理解孤独感的作家,但由于漱石和武彦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小说所反映的孤独和原因也就有所不同。然而,人与生俱来为了生存而形成的自私、自我这一孤独感的深层次原因却是一致的。这正是本论文考察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理解了自我与孤独这一因果联系,漱石和武彦为了从孤独与自我的人生束缚中解放出来,终于在晚年找到了自我解脱之路。漱石晚年的则天去私的思想和武彦病床上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二者这种从孤独境地中走出的方法出奇地相同。本论文通过对《心》和《草之花》的考察研究,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自我与孤独的主题。同时,笔者进一步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带的孤独性格的分析,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的考察来理解孤独,得出自我是孤独形成不可或缺的原因。漱石和武彦也由于理解该道理后,通过则天去私和基督教的洗礼找到了自我解脱的方法,最终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自由自在。本论文由“前沿”、“先行研究和问题提出”、“孤独、自我形成的原因”、“主人公的自我与孤独”、“作家自身从孤独中解放的方法”以及“小结”六大部分组成。第一章“前言”对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先行研究和提出问题”,陈述《心》和《草之花》各自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对基于前人有关《草之花》和《心》比较研究进行论述分析,对本论文主题研究起到提示作用。第三章“作家的时代背景及真实体验”,通过认识漱石和武彦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悲惨的人生经历,不难理解作者复杂心境下形成的孤独性格。漱石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治维新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漫长转型,随着近代资本社会的到来和个人主义蔓延,当时的人们对社会转型很不习惯,不少人诚惶诚恐出现了心理疾病。另外,自己的学生自杀一事,一度使漱石陷入神经衰弱的境地。与此同时,比漱石出生晚五十年的武彦,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为日本社会战后的恢复期。他原本在战争时期和加藤周一、中村真一郎三人组成小组创作严格规整的诗歌,后又转变为自由形式小说的创作,战后,又再转为能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实小说。武彦自幼丧母,青春期饱受战争之苦,中年数年在医院疗养,加之妻子的不理解和他们之间严重的隔阂,导致了武彦孤独性格的形成,他将自己孤独的心灵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第四章“作品主人公的自我与孤独”,通过分析《心》中先生和K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孤独,可发现先生是利己的孤独,K是洁癖的孤独。此外,在《草之花》中,由于主人公汐见在青春时期的单纯友情和恋情的道路上受挫,对人生失望,封闭在自己个人的世界中孤独一人,最终亦选择死亡。第五章“从自我和孤独中解放”,论述了小说《心》的故事结局是先生和K由于利己,梦想破灭而陷入孤独,最终选择了自杀。武彦的《草之花》中,主人公由于爱情失败而过度追求自我,最终陷入孤独结果,断送了性命。这种种的悲惨结果都源于人类病态心理下的自我与孤独。漱石、武彦通过小说在告诉人类的脆弱与危险的同时,又告诉人们接受则天去私和基督教里的洗礼,从而从自我和孤独中解放出来。第六章“小结”基于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漱石和武彦分别通过《心》和《草之花》反映了自我,并将孤独展现给读者。自我和孤独确实是不可触摸的抽象概念,即便如此很多人对其烦恼,漱石和武彦作为深深理解并体会孤独的作家,最终则天去私,接受洗礼,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自由自在的道路。
【关键词】:《こころ》 《草之花》 自我 孤独 解放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摘要4-7
- 要旨7-10
- 目录10-11
- 正文11-42
- 参考文献42-43
- 研究成果43-44
- ,
本文编号:883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8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