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爱德华的心理解读
本文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在切瑟尔海滩上》中爱德华的心理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伊恩·麦克尤恩 《在切瑟尔海滩上》 爱德华 “本我” “自我” “超我”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在切瑟尔海滩上》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弗洛伦斯与爱德华新婚之夜圆房失败而最终遗憾分手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作品中男主人公爱德华的"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间的挣扎,发现爱德华的心理经历着三种变化:"自我"压抑"本我","本我"不顾"超我",以及"超我"战胜"自我",以此来分析两人新婚之夜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在切瑟尔海滩上》 爱德华 “本我” “自我” “超我”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伊恩·麦克尤恩(1948-)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1975)出版次年就获得了毛姆文学奖。他的创作生涯从此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相互交织。197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床笫之间》之后开始长篇小说创作。迄今为止完成长篇小说12部,分别是《水泥花园》(1978)、《陌生人的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菁;张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教育启示[J];时代教育;2014年04期
2 王兆润;赵冬暖;;在成长的痛苦中顿悟——解读《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成长主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3 廖琪;;人格论视角下的霍桑孤独思想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年02期
4 李迪;;认知与迷茫之间——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电影中镜子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14年29期
5 徐常明;方亚中;;《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身份寻求[J];文学教育(上);201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素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新柳;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付静;微博人际互动中的符号自我[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廖家茜;以三重人格理论阐释《土生子》中别格的失衡人格[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晓蕾;精神分析角度下《苏菲的选择》中苏菲的救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娟;被夸耀的生财之道[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6 林景兰;麦克尤恩小说救赎主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静斐;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人物形象的变态心理[D];江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5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7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8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9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10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5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9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