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间离”学说的文学伦理反思
本文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学说的文学伦理反思
【摘要】:布莱希特在戏剧的艺术范畴中提出"间离"学说。"间离"要求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获得陌生的效果,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间离"学说可以从戏剧范畴推衍到电影范畴中,间离与蒙太奇存在亲缘关系,电影以蒙太奇和间离等方式参与现实的构形。戏剧和电影"间离"的对象是观众,布莱希特的理论抵抗观众的感情共鸣这类虚假命题,试图通过"间离"发展出新的意识与实践。"间离"是艺术作品获取文学伦理价值的一种方式,离开了文学的伦理价值,间离本身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实践效果。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 戏剧 电影 观众 文学伦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道路研究”【项目批号:14AZD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以来的文艺审美实践研究”【项目批号:13BZW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6.073
【正文快照】: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贝尔托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的剧作和理论在中国大规模译介,一度掀起热潮;而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也结着情缘,其理论资源中有诸多中国元素。他的“间离”、“叙述体戏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等学说,都是将以前的作品和观念作为重新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力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鲲;;蒙德里安的艺术之“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王苏君;;论审美体验的个体心理发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王飞;;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辨析——是艺术的转身还是技术终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李波;;体制文化规约与红色记忆的现代性表达[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7 周小娟;;《简·爱》空间策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喻仲文;;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界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蒋耀辉;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精神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温恕;;布莱希特的生产美学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史修永;;从焦虑体验的角度看表现主义的审美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朱印海;;后新时期电影与政治的艺术可能[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8 刘海洲;;郭沫若的人格反思及其当下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尤内斯库作品在中国1978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永强;马奈的女性主题创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静;论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所传达的视觉效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秀利;高扬的主体意识[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郑泓敏;颜色釉在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8 莫璇;境外科教节目的审美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9 尹笛;构成在当代抽象水墨中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博;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现代主义园林形式语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微;;双重“间离”与消除后的“反思”——评《法国中尉的女人》[J];商品与质量;2010年S7期
2 杜爱民;;间离的言辞[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3 程锦山;散谈“人际间离”[J];思维与智慧;2004年04期
4 代迅;文艺欣赏中的审美间离[J];文艺评论;1994年06期
5 刘晓秋;;间离——演员与观众的平等对话[J];戏剧文学;2006年03期
6 马大康;论艺术的审美间离[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5期
7 李民;;影视叙事中的“间离”[J];作家;2008年04期
8 郭晨子;;“间离”无穷尽 观话剧《狗镇》和《三十九级台阶》[J];上海戏剧;2009年12期
9 杨致远;;记忆之诗——《二十四城记》中的互文与间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杨;;“间离”的困境:理性与情感的对决[J];艺海;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高艳鸽;间离感,让戏多一个维度[N];中国艺术报;2012年
,本文编号:923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23079.html